牛鉴的历史评价

如题所述

牛鉴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一件好事,一件坏事。好事是任河南巡抚时,整顿吏治,抗洪治河,成绩卓著;坏事是参与《南京条约》签订,落下了千古骂名。遂成颇有争议的人物。
整顿吏治
他出身贫寒,家徒四壁。三十四岁时进京赶考,因无盘缠就一边讨饭一边赶路。到河南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才及时赶到了北京。为此牛鉴对河南人民终身感恩戴德。后来高中进士,于道光十九年八月被授河南巡抚。到职后,他立即整顿吏治。凡是文武官员的德、能、勤、绩都亲自考察,还要听取百姓的反映,然后据实填写年终考评,分别呈请奖罚,决不徇私。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陕州万锦滩一段黄河连续涨水,不到两天水位涨到9尺6寸,省城开封万分危急。牛鉴一边亲自指挥抗汛,一边派人雇船带上钱钞和大饼赈灾。六月十六日,下南厅祥符上汛三十一堡南岸决口,河水直逼省城北门。牛鉴赶到决口现场调集官民抢筑河堤。第二天,大水围了开封,全城商人罢市,不法分子乘机抢劫。牛鉴不顾自身安危,驾小舟抵城下,攀绳越城,将首恶分子斩首示众,并张榜约法,打击勒索灾民的奸商。之后,他又命官员、绅士在城内分段抗洪,买芦席、干粮一救流离失所的难民。七月初十大雨下了一昼夜,100多尺高的浪头倾泄而下,开封西门洪水几与城齐。牛鉴率文武官员购买砖石分段筑堤,并设法疏通水路。十九日半夜,西北城陷,大水进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牛鉴伏地痛哭,为民祈祷。百姓深受感动,一万多市民自动集结,运料筑城。回民自动组成一对分路抢险。根据自然规律,一过白露水势就会减退。这一天适逢白露,人心逐渐安定。忽然,诏命搬迁省会。牛鉴上报奏称,危城得保缘于“人心维系”,一旦迁省,官绅皆逃,百姓定会遭殃。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降旨让他们继续保护好开封。于是,牛鉴与众和衷共济,修筑堤坝,增高加厚。不几天,洪水平息,黄河归道,抗洪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千古骂名
他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中了进士并在翰林院和国史馆蹲点多年,且在以一手“台阁体”的好字和生花妙文人了道光的“帝师”。可以说是学富五车,理明今古。在从他任过御史的资历上,我们可以断定牛领导绝不是法盲。
可是作为两江总督的牛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的确令人大吃一惊: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八日,英军70多艘战船对我吴淞口发动攻击。提督陈化成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击沉英军火轮船3艘、三桅船1艘,击断三桅船高桅一段,打死打伤敌军三四百人,并断了英军后路,清军取得初步胜利两江总督牛鉴见形势不错便以督军为名,摆开两江总督的全幅行头浩浩荡荡向吴淞口前线进发(有抢功之嫌)。即将退却的英军忽建清军阵地上一顶绿呢大轿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来,就瞅准轿子开了一炮。结果牛鉴的仪仗队被吓得抱头鼠窜,牛大人也吓得钻出八抬大轿,摔倒行头跟着手下的奴才们跑掉了!这下可坏了,其他守卒以为兵败都跑了起来。战场顿时大乱,英军乘机攻上岸来,陈化成战死,吴淞口失陷。牛鉴一直跑到嘉定,宝山、上海相继陷落。五月十四日镇江丢失,六月二十九日应军到了下关,向清政府提出条件,七月二十四日,出卖中国的《南京条约》正式签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