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石柱的历史记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公元前二五一年,也就是佛陀涅盘二百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与其戒师优婆掘多等来Lumbini巡拜佛迹,并于公元前二四五年建石柱纪念。
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恒河流域,为雕刻法敕(梵dharma -dipi ,巴dhamma-lipi )所建之圆形石柱,至今被发现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内容系尊重佛法、劝善断恶、禁止杀生、仁慈平等,及有关人类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载有阿育王之事迹。其余四柱,高度约七点五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内容不一,大约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迹巡礼等记载。石柱上端雕有各种兽类,例如狮像,虽年代久远,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学术界重视。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它的东、南、西三面是浩瀚的大海,北面是终年白雪皑皑的高山。这个看似四周有天然屏障保护的肥沃大地在它的西北部却留有一个低平的缺口,古代外来的侵略者就是通过这个缺口,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既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新的文化。 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头(Lion Capital of Asoka)。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重五十吨,其中最著名的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师,威风四面,咆哮的巨口和露出的牙齿刻画得非常逼真,腿部绷紧的肌肉和遒劲的足掌钩爪塑造得雄浑有力,充溢着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感。中间层是饰带,刻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和一只老虎,这四种动物间都用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鹿野苑一带发掘出来的不同年代的石像及雕刻,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条中记载:在摩揭陀旧王宫的北边有一巨大的石柱,高达几十尺。这个地方曾是无忧王做地狱的地方。释迦如来涅盘之后的第一百年,有一位名叫阿输迦(唐代译为无忧,旧译阿育)的国王。也就是频毗婆罗王的曾孙。把国都从王舍城迁到花氏城,在旧城周围又重新筑起一圈外廓。由于年代久远,这座故城只剩城基。城内寺庙、外道神祠、佛塔遗址有数百处,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三个。惟有故王宫北面,临靠恒河边的一城里,还有一千余户人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