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孔子的学生闵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学生达3000多人,最受孔子喜爱的在史册上记载有10位,闵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

闵损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为了照顾闵...很恰当地证明了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孝顺、去爱人,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人都会变好...孔子总结其门生的特长时, 【情节梗概】闵损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为了照顾闵损,便续娶一妻。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弟弟,渐渐对他不好起来。父亲常年在外做官,继母便常常虐待闵损。平常什么苦活脏活都让闵损一个人干。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损絮芦花。即使这样,闵损都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父亲回家省亲,闵损给父亲驾车同去置办年货,由于天冷衣薄,闵损冻得不小心掉了缰绳惊了马,父亲不解其中情由,便因此而鞭打他。不料棉衣破了从里面飞出芦花来,父亲这才恍然大悟,得知继母虐待闵损,一怒之下,回家就要休掉继母。而这时闵损却急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在时只有我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若后母走了,受苦的就不只是我了,还有两个弟弟。闵损的孝言孝行感动了父母,一家人终于冰释前嫌,从此和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人物解读】 闵损 整部动漫的主题是孝,是对弟子规中的六个字“亲憎我,孝方贤”的具体演绎,闵损给我们表演出了孝顺的方法、态度、心境以及影响力(所得的结果),他的表现很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 我们看闵损,首先最吸引人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的孝顺与恭敬。母亲去世时,闵损跪了整整一天,足见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闵损口头禅是“是的,母亲。”不管后母对他如何地苛刻无理他都不会起对抗或怨愤的念头,只是顺从。对应到《弟子规》里,我们可以发现闵损已经很好地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也是生母对他的教诲,而闵损也一直恪守生母的教诲,并把教诲化为了生活习惯。也就是说闵损力行功夫是非常好的,这给予了我们修身以很深的警戒和启示。但从力行这点来说,闵损就是我们的榜样,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家长的榜样。闵损善于体察父母需要,有责任心,能为整个家的和谐担责任,为父亲的幸福担责任,甚至为虐待他的后母担责任。后母曾经那样的虐待他,等到父亲要给闵损做主休掉后母时,闵损却放下这所有的酸楚,真心地替后母求情。我们看他那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说得非常得体、恰当、到位、合时。这句话里,他首有先承认了后母的角色是母亲,表明了他对后母真诚的恭敬心;他把后母对他的虐待只是概括为一个“寒”字,并没太多的言辞和严重的讲法,说话有分寸,知礼,有节制;他又很有智慧地把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放在孩子身上、放在整个家庭的前景上,从而触碰到了父亲的息怒点,让父亲没法不考虑他所考虑的这一切。闵损真诚的一句话就把此刻父亲、母亲、两个弟弟内心深处共同的律动点交接在了一起,满足了他们无法言语的柔软的渴望。闵损一言动三心,若没有孝顺与恭敬的品质,是很难这么圆满的把握好这么一件比较难解决的事情的。 闵损对弟弟充满兄长式的友爱,并不会因为母亲的关系而憎恶弟弟。母亲给他吃又小又涩的生苹果,给弟弟们却是丰润红甜的熟透了的苹果,闵损挑着水从窗前经过,听到弟弟们吃着苹果欢快的笑声,脸上露出了自然的欣慰的笑容,没有缺乏关爱的失落。他以兄弟的快乐为乐,并不以自己的痛苦为苦,这就是真实的无我之境。让自己成为别人世界里的人而不是老局限于自我境界中的人,也就是能舍弃私我、奉献于人的好人善人。 闵损的心量也是非常大的,能忍能包容。事情呀苦难呀在他那都是瞬间的事,事到心不到,心无挂碍,不生烦恼,他提起的总是好的。他的年龄比两个弟弟也大不了多少,也是小孩子,两个弟弟在开心玩耍时,闵损只能砍柴劈柴担水倒水,他把这种童心的普遍需要忍住了。他劈柴劈得累了,禁不住乏困昏倒在地上,后母却认为他是在偷奸耍滑而打他,他不去辩白解释,只是轻轻地把这种偏心的误解受了埋藏在心底,忍了不论。成天干着大人干的活计,挨饥受饿劳死累活,却能一再地坚持,忍受着生活的艰难苦痛。闵损包容、随顺了所有的不自在不如意,他把忍让、包容、随顺这种品德已经化为习惯了,这说明闵损有颗非常清静的心。若真修道人,不见世人过。一个人的心只有是静定的,遇事才不会起波澜,并能从容地化解掉而不会变成前行道路上的障碍。 真诚心也是闵损的一个很好的品德。闵损处处为人着想,发自内心地对人好,实实在在,不弄假招子。他劈柴劈得已经很饥饿了,后母给他个生苹果,弟弟磨着要吃,他想都没想就把苹果转给了弟弟,他对弟弟们的爱毫无所求,不涉及人欲,只是遵循了自然的人伦真爱。在后母这一方面,他也并没有感化后母的想法,也就是说她对后母的顺承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在演戏,不是专门给后母看。他只是按照一个儿子应该尽力为母亲做事的理念去真诚行动,然后不动声响地让后母悔悟。闵损最终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后母,很恰当地证明了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孝顺、去爱人,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人都会变好。其实世间没有过错,只有迷误。若能真诚地帮助后母这样的迷误的人去破开他们心头的迷执,他们也会像出水的水晶一样光明美丽的。 闵损的脾气好,性格温和,表情一贯安详,遇困难与不平不会怨天尤人、消极气馁,不怕受苦,很有耐力。我们看他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还能如此平和,真是难得。现在已经很缺乏这样的孩子了,许多父母们反映他们的子女本事不大但脾气可不小,心里稍有不快便迁怒于人,顶撞父母老师是常有的事,这种状况很让他们担心。而闵损小小年纪便一派稳重,这样的人才有魅力,才有好的发展前途,才是父母喜欢的好孩子,老师喜欢的好学生,领导喜欢的好员工。 闵损的这些良好的品德从哪来?我们大概都知道,从 “孝”品中来。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门一开,百善皆来。有了真诚的孝心孝行,其它的善美的品德都会自然生出。做不到孝,所有的善良都会显得轻浮和虚伪。闵损在德行方面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家教是分不开的。我们看他的家庭,首先他父亲是很有情义的。父亲处罚后母,亦是在教育孩子,教其为人要正当,不可歪斜,亦是承传良善家风。闵损错就罚闵损,后母错就罚后母,父亲总站在正义一方。父亲对儿子也是慈爱的,又善于管教,这从闵损服从他父亲对他的责备中可以看出来。再看闵损的母亲,片中说过 “闵损的无怨无悔,完全是秉承了生母的教诲”,从闵损爬树掉下来母亲趁机教育他这事,便可见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样的严父慈母组合,是和谐家庭的样本。家教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是在所有教育中处于第一位的,尤其是母教,非常关键,因为父亲是经常不在家的。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世界上的孩子大部分能像闵损这样,天下必定会河清海晏,和谐昌盛。 闵损孝行超群,一生物欲寡少而德行过人。芦衣事件解决后,夫子曾称赞他说:“孝哉闵子蹇!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他视官场的豪华气派如坛土,鲁国季氏大夫派人来请他做“费宰”,赐他厚禄,被他断然谢绝。孔子总结其门生的特长时,把他列入德行科中,是为孔门四科十哲德之一。闵损所有这些为人仰慕、被人称道的品行,可以说都是从孝这个原点辐射出来的。《孝经�6�1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矣。”闵损不论在家内或在家外,都能一如既往地持孝持悌持忠持顺,把孝道用真心和仁德扩展开来,播德于当时,垂范于后世,实为几千年来难得的圣贤。 把他列入德行科中,是为孔门四科十哲德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7
闵损【闵(mǐn,音敏)】(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骞【骞(qiān,音千)】(闵损参看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闵损幼年丧母,一度受继母虐待,生活很苦。成人之后,父亲故世,正守丧三年未满时,国家又遇战事,便应征从军。艰辛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经历,使闵损深深体味到世事不易,逐渐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时,他很少讲话,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有一次,鲁国要役使民众翻修仓库,闵损说,修理一下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大翻修呢?孔子得知此事,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在跟随孔子学习过程中,闵损也处处表现出成熟和世故来。他不仅勤奋刻苦,而且与颜回相似,十分恭谨敬师。他有机会常伴孔子左右,从来都是“訚訚如也”,始终保持恭敬正直的姿态、做法,仅此一点,就深得孔子及同门学子的称誉和信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7
他是一个教育家
第3个回答  2013-11-27
传说中比较损的一个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