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起

如题所述

鸡,作为鸟纲雉科的一种家禽,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在游猎时代,鸡就已经成为人类的朋友。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鸡字的写法多达十种以上。图一和图二呈现出鸡的侧视形象,而图三则是鸡正立,头部向左的姿态。这些字形均属于象形字,展现了先民们通过描绘公鸡挺胸昂首、肉冠高耸、引颈报晓的形象来创造文字。
随后,为了防止字音被误读,人们在象形“鸡”字旁加上“奚”作为声符,形成了形声字,如图四、图五、图六所示。这些字形宛如手持绳子牵引着的“鸡”。由此推测,殷商时期的先民可能通过驯养系着的鸡来繁衍后代。
在金文中,鸡字的数量较少。图七展示了商代鸡鱼鼎上的铭文“鸡”,依然保留了象形字的特点。有趣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报时神”图案,其中雄鸡形象既有正视的(如图八),也有侧视的(如图九),其头、冠、嘴、眼、身、翅、尾、足的特征细致入微,与甲骨文中的表现相得益彰。
图十是秦代小篆“鸡”字的形式,继承了甲骨文中左声右义的形声构字法。左边的“奚”和右边的“隹”共同构成了这个字。在古语中,“隹”与“鸟”同义。从此,人们在书写“鸡”字时,有的从“鸟”,有的从“隹”。这可能是因为古人难以判断鸡属于长尾鸟还是短尾鸟,或者是为了在文字上区分鸡的性别,因此“鸡”字在“鸟”和“隹”两类字中都有所体现。
隶变后的楷书保持了小篆的结构,仍然是“隹”、“奚”声的形声字(如图十一)。此后,“鸡”字的形态变化不大。直到简体字(如图十二),字形将“隹”还原为“鸟”,并将左边的“奚”替换为“又”。这个“又”与“又”字本身的意义无关,而是类似于“难”、“欢”、“树”、“凤”、“聂”等字中的简化符号,它既不表意,也不是声符。
《说文解字》中提到:“鸡,知时畜也。”《玉篇》也称:“鸡,知时鸟。”在古代农耕社会,普通家庭没有计时工具,可能是鸡的晨鸣给农家人带来了便利,因此我国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与鸡相关的习俗。例如,山东曲阜一带的宴席上,第一道菜总是鸡,寓意“万事‘吉’当头”,还有“无鸡不成席”、“喜庆之事鸡开路”的说法。
西汉时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刘向在《新序·杂事第五·鸿鹄与鸡》中,都分析了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斑斓羽毛的雄鸡成了古人道德楷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是大老粗,却有一首著名的咏鸡诗。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辛酉鸡年),他亲临翰林院文华堂与学士们饮酒赋诗,以“金鸡报晓”为题,首先挥笔写下:“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众人听闻后,无不窃笑。然而,朱元璋接着又续写下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众学士们无不为之拍案叫绝。尤其是最后一句,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胸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