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与顾炎武的思想,有什么不同之处?

如题所述

我国除了春秋战国时代,明末应该说是思想家辈出的一个时代,除了有王守仁的心学、王艮的隐学,还出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位思想大家。这三位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反对心学和理学,都主张回归孔孟学说的本源。但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还是各有侧重的。

 

顾炎武着重讲经世致用。这源自顾炎武对于当时士大夫的空谈之风厌恶之极。他认为无论当时流行的宋明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严重背离了孔孟儒家学说的本真。他认为理学和心学都对孔孟学说作了过度的演绎,很多内容孔孟根本没有讲过,而孔孟强调的一些跟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心学、理学却避而不谈。所以他得出结论,他认为心学、理学都是空谈,真正的孔孟学说讲究的是经世致用。

 

顾炎武认为,真正的孔孟思想应该更多地去探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而不是去一味追求世界的本源到底是理还是气。虽说儒家学说丧失了千百年来的思想统治地位,就是因为它缺乏对世界本源性的探究,但是到了明末的时候,心学、理学在探究世界本源方面用力过度,已经走向了极端,这也是顾炎武反对他们的原因。顾炎武的学术有个缺陷,他对世界本源研究不清,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儒家十三经。他的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而另一位思想家王夫之对世界的本源解释得很清楚。在王夫之看来,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学说的基石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理在气先,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二者的不同在于,理学认为先于物质存在的意识是存在于事务外部,而心学则认为先于物质存在的意识是存在于内部,在人心上。王夫之旗帜鲜明的指出,物质应该存在于意识之前。他属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世界的本源性上,比顾炎武更有针对性。王夫之对于朱熹和王守仁的知行论也进行了批判。朱熹认为,知在行前,先知后行,而王守仁则批判朱熹,将之知行割裂开来,应该知行合一,但是本质上王守仁是同意朱熹知在行前的观点的。而王夫之则尖锐的批判道,行应该在知前面。没有行就不可能有知,也就是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得通过实践才能有认知,实践才是一切事物的源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