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由一人同时任大元帅、总统、帮主之职?

如题所述

和当时的体制有关

一 大元帅军衔的由来

大元帅这个比元帅更高一级的头衔,起初并不是军衔名称,而是一种荣誉称号,用来授予本国或同盟国的武装部队总司令。1569年,法国查理九世国王封其弟弟昂茹公爵为大元帅,此后,各国又有30多人享有这一荣誉称号。1916年,俄国陆军条令首先规定,大元帅为俄国军队最高军衔。1927年将这一军衔授予缅希科夫公爵,大元帅由此正式开始成为军队最高军衔名称。

二大元帅在中国古代的由来

大元帅在中国古代汉语中都是作为职务名称出现在军队当中,而不是一种军衔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一词逐渐成为战时统领全军的官职名称。此后一直沿用。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没有继承皇位之前,就曾经担任过“西讨元帅”等元帅职务。当时的各种元帅按照职务的大小和各自的分工,都有不同的元帅称号如“天下兵马元帅”“兵马大元帅”“行军元帅”“行营元帅”等等称号。金朝在战时设立元帅府,任命不同级别和称号的元帅,专门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元朝时各地,各道,各州,凡是有驻军的地方,都设有都元帅府或元帅府,副元帅府,任命不同称号的元帅,掌管当地的行政和军事大权。

三大元帅在中国近代的变化

到了中国近代“大元帅”一词依然是以荣誉称号或职务的性质出现,代表国家和军队的最高统帅。这也是历史传承下的必然结果。

1905年,光绪31年,当时的光绪皇帝批准清朝陆军部队开始实行军衔等级制度,其时的新军军官军衔各级名称如下:

上等第一级 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 副都统

上等第三级 协都统

中等第一级 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 副参领

中等第三级 协参领

次等第一级 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 副军校

次等第三级 协军校

另外在正都统之上还设有“大将军”“将军”两衔。但都与正都统同视做上等第一级,为正都统有积劳者充任。大将军和将军为正一品官 正都统为从一品官,级别低半格。用现在的解释 都统 参领 军校 是将官 校官 尉官,但其中军官军衔表中并没有大元帅这一军衔。实际上,清朝在实行军衔制时,是设有“陆海军大元帅”职务或者说是荣誉称号的,具有代表最高统帅之意。(注意这里的大元帅是职务,而不是军衔)由光绪皇帝亲自担任。宣统皇帝继位时仅仅三岁,所以大元帅一职由其父摄政王载沣担任。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在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基本上沿用了清朝新军的军衔等级制度,但废除了清朝军衔制中的军官军衔名称和所有品级。并规定了新的军官军衔名称:

上等官佐 大将校 中将校 少将校

中等官佐 大领  中领 少领

初等官佐 大尉 中尉 少尉

时隔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又对军官军衔名称进行较大的改动:

上等官佐 大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中等官佐 大都尉 左都尉 右都尉

初等官佐 大军校 左军校 右军校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到三个月,就被北洋袁世凯窃居大总统。其又对军官军衔名称做的大的变动:

将官 上将 中将 少将

校官 上校 中校 少校

尉官 上尉 中尉 少尉

不管这一时期的军官军衔名称如何变化,但其军衔表中始终没有“大元帅”这一军衔。其实如同清朝的“大元帅”一样,“大元帅”始终是作为职务名称或荣誉称号出现在中华民国的历史当中。例如:1917年7月张勋带领辫子军复辟后,8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起并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决议成立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立“陆海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都由国会选举产生。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协助其工作。9月1日国会一致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容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元帅。由此看出孙中山的大元帅是最高行政长官或最高统帅的职务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军衔,虽然大元帅们都有大元帅服。

中华民国北洋时期的大元帅,不止孙中山一人,北洋政府的历届总统(执政或代理)都兼任陆海军大元帅职务。和孙中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大元帅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的形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6
将权力高度集中,唯我独尊!追问

总舵(帮)主与大元帅(军事主席)、总统谁资格老?是脑指挥手脚?还是手脚命令脑?是笔指挥刀?还是刀枪指挥笔?是让人人都做官?还是满足少数几人权力欲是尊重科学顺应自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