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字的典故

如题所述

关于智字的典故如下: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子。有一次,他在一场宴会上被要求写诗,他提笔便写下了“驴”字。在场的孙权见状,便命人将驴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诸葛恪,以示惩罚。然而,诸葛恪却请求在“驴”字前面加上“之”字,变成“之驴”。

在场的人都为他的机智而折服,孙权也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恪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他通过简单的文字游戏,不仅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还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尊重。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赞美智慧和机智的典故之一。

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zhì,最早出自甲骨文,本义是聪明,智力强。引申义有智慧、智谋、计谋、策略、有智慧的人等。2017年12月21日,智当选“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际字。

按经典相承作智。《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按经典或通用知。又姓。《广韵》:晋有智伯。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

字源演变:

形声字。甲骨文作从于,知声。形旁于是竽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义与竽声可知心迹有关。知是从口、矢声的形声字,本义为口之所陈,心迹可识,于智表音,智与知声韵并同。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道篇》“智慧出”作“知”。

商代智字所从构件或作(示),乃误刻,甲骨文中此类字甚夥。至西周时,增加饰件,同时构件矢讹作大,对表音有影响。春秋沿袭了西周的作法。战国时主流结构又回复于从于、知声、填加的饰件依然保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