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战:徐达率11位名将上阵

如题所述

苏州之战:徐达率11位名将上阵。

苏州之战,朱元璋对张士诚说:“你还是老实投降吧,我封你为万户侯,不要瞎折腾了。”张士诚没有回应,明军12位大将上阵,“大周”连战连败,张士诚被俘虏。押送到南京后,张士诚自缢而死,也算是一条汉子。

张士诚,江苏盐城人,元末枭雄之一。1353年,张士诚率17位壮士发动“十八条扁担”起义,突袭高邮,建立“大周”,自立为帝,年号“天佑”。纵观历史可知,以“大周”为国号的,貌似都不强大,成功的概率很低。

武则天,“代唐自立”,更改国号为“大周”,也就熬了十几年而已。李显复位之后,重新恢复“大唐”,武氏的“大周”昙花一现。1673年,吴三桂率3万兵马在云南起兵,不到半年就横扫两湖,建国“大周”。八年后,清军攻克昆明,大周灭亡。

武则天的历史,张士诚不一定知道;吴三桂的故事,张士诚也不能穿越时空,也没法借鉴经验。张士诚的“大周”,重视发展生产,减轻民众负担,兴办教育;江浙民众都很认可他,却没啥用。乱世之中,张士诚缺乏雄心壮志,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朱元璋岂能容许。

1366年,朱元璋稳定上游局势后,书信张士诚,建议他归顺自己,还能册封万户侯,享受荣华富贵。《明史》记载:“古之豪杰,以畏天顺民为贤;汉窦融、宋钱俶是也。尔宜三思,勿自取夷灭,为天下笑。”

兵强马壮,悍将如云,朱元璋自誉为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让张士诚学习窦融、钱俶,识时务者为俊杰。张士诚不乐意,江浙财税充裕,“大周”也不缺精兵悍将,李伯升、五太子、吕珍,都是很能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点兵20万(行为方便,统称明军),以徐达为主帅,常遇春、汤和、华云龙、郭兴、张温、王弼、俞通海、何文辉、耿炳文、仇成、康茂才等名将追随,12位大将围着张士诚的基地苏州(平江)打,阵容堪称豪华。

徐达出征时,兵分两路,12位名将攻打苏州;李文忠、朱亮祖、薛显、顾时则率骑兵攻打湖州,分割包围“大周”的主力。李文忠、薛显、顾时,都是善于使用骑兵的。一顿穷追猛打,明军夺取湖州,横扫江浙,苏州孤立无援。

拿下湖州后,明军主力杀向苏州,俞通海率水师攻打“大周”主力驻扎的桃花坞要塞。俞通海身先士卒,驾驭战船冒着枪林弹雨前进,从“大周”水师的阵中穿插而过,明军以炮火猛攻桃花坞。

激战中,俞通海被箭雨射中十几余处,受了重伤,不治身亡。俞通海受伤,张士诚对战局充满信心,有把握在消耗战、持久战中击败徐达,扭转乾坤。谁知,“大周”的援军半路被徐达、常遇春击败,江面又被封锁,苏州陷入困境。

1367年夏,张士诚不愿束手就擒,便率一万精锐突围。明军防守严密,张士诚将目标投向“舟门”,朝着常遇春驻守的营垒发起进攻。常遇春二话不说,直接跨上战马,冲向“周军”,与其展开激烈厮杀,阻止张士诚突围而出。

与此同时,常遇春让麾下猛将,善于挥舞双刀的王弼率骑兵绕出侧后,突袭“周军”后方,将其挤压到沙盆潭中。王弼很猛,手持双刀冲锋,张士诚猝不及防,所部溺水而死七八千,本人也掉进水中。幸运的是,张士诚被亲兵救起来,扛回苏州。

十几天后,张士诚决心拼死一战,孤注一掷,率麾下精锐直奔常遇春,与其展开白刃战。“周军”放手一搏,斗志很高,徐达赶紧让汤和、郭兴、何文辉等将领率兵增援,夹击张士诚,将其包围在阵中。

为了求得生存,“周军”的战斗力远超徐达想想,与其正面厮杀的常遇春,更换战马三次,依然未能击退张士诚。激战中,常遇春受了箭伤,“周军”看到了生存的希望,逐渐从正面撕开一条缝隙,随时突围而出。

也许是“大周”气数已尽,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害怕兄长有闪失,居然下令鸣金收兵。听到“鸣金”之声,“周军”不知所措,摸不着头脑。常遇春则乘势反杀,其他各路明军又赶来增援,张士诚一败涂地,从此不敢再轻易出击。

明军攻破苏州后,张士诚率亲兵与徐达进行巷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张士诚退守府邸,让妻子、儿女自焚而死,自己则继续顽抗,誓与城池共存亡。张士诚上吊自尽,被部将赵世雄救回来,却成为明军的俘虏。

徐达屡次派张士诚的部将李伯升、潘元绍劝降,希望他能归顺朱元璋,一起共创大业。张士诚沉默不语,没有表态,徐达将其送往南京。途中,张士诚绝食,不进一滴水;抵达南京后,朱元璋还想好好劝他,张士诚却自缢而死。

平定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明升等人不足为虑。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攻克大都,元朝灭亡。与此同时,李文忠、汤和、朱亮祖、廖永忠等率兵南下,平定方国珍、陈友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