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弃酒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管仲弃酒文言文答案
1.文言文《管仲弃酒》如何翻译翻译;
齐桓公为大臣准备了酒席,约好中午开席。结果管仲迟到,于是桓公举杯罚他喝酒,管仲就把杯中酒倒掉了一半,桓公就问道:“有约却迟到,罚杯又倒掉酒,从礼节上讲能说得过去吗?”管仲回答说:“臣听说酒进了嘴舌头就伸出来,舌一伸出来就会说错话,说错话的人就会惹来杀身弃尸之祸。臣算计了一下,与其身遭弃尸,不如弃掉些酒。”
原文是;
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管仲弃酒》体现了管仲小心谨慎的做事原则。
2.后人为纪念伯牙子期而写的诗文有哪些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友已足伯牙绝弦哀友逝,管仲割席厌友弃.知己难寻一生觅,深情厚意祁一已.空谷悠岩古木森,风回云醉阻瑶琴.高山流水,樵子指相吟.祭曲哀哉泪不禁,心知一去再难寻.十三弦断,从此绝清音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子期不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以上是我的回答,望楼主采纳.。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训俭示康(节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答案:1.A;2.C;3.D;4.D;解析:(1)速,招致(2)(应为戌)(3)(①为正面例子,②文中只讲奢豪,文中未涉及其败)(4)(人莫之非,即人莫非之,人们不指责批评他,并等于认为他可以豪侈)(5)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在高位的人即使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颓弊:败坏。
虽:即使。忍:忍心。
句子顺畅,注意反问问句式。以上各点各一分。)
君子少贪欲,就不会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役:役使;被动句式;条件关系复句;以上各点各一分。)
不只是你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来教诲你的子孙。(徒:只;身;自身,亲身;服行:实行;以上各点各一分。)
附文言文译文: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
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
(那时)会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
(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
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是少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移就会多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定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子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
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侈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孙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鯄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
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
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
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用来教诲你。
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
4.管仲饮酒弃半觞之说讲述了个什么故事春秋时代的齐景公“纵酒,七日七夜不止”;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但那时有几位名臣是不饮酒或反对酗酒的。例如:在春秋初期,由鲍叔牙推荐、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任命为丞相〈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的政治改革家管仲,就是其中主张节酒的一位。
据《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诸大夫曰:‘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
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
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好在齐桓公是个开明的君主,能善解人意,否则管仲不是自找麻烦吗?上述文言文的大意是齐桓公宴请君臣,唯独管仲迟到。
按规矩管仲理应喝一杯罚酒。但他只饮了小半杯,而将大半杯泼在地上。
桓公自然不悦,觉得有失面子,但还是敬问管仲为何如此。管仲镇定自如,讲了迟到的原因是为处理一件紧急而重要的公事,并表明自己酒量极为有限,泼掉一些酒是量力而行。
若饮醉而失言,招惹杀身祸,岂不是比泼酒更糟吗?桓公是明理之人,觉得于公不该罚酒,于私其量可恕,故释怀。如此酒德,遂成为古今佳话。
管仲还劝谏桓公节饮。有一次,桓公喝酒醉得连冠帽都不知丢在哪里了,自感羞愧难当,就一连三天不敢上朝露面。
管仲则及时劝道,大王做的这件事虽有失面子,但也不至于要避朝弃政啊!为什么不以善举来挽回不良影响呢?桓公豁然开窍,就下令开仓济贫、释放犯轻罪的人。三天后,人们用歌谣唱道:我们的国君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冠帽?桓公就此因过得誉。
还有一次,桓公在管仲家里喝私酒,到了日暮时分仍觉未尽兴,命人点烛继续喝下去。管仲就很严肃地提醒道:“大王,我本以为您只是白天喝酒的,没料到您晚上还喝,恕我招待不周,你还是到此为止吧!”桓公听了,自然有点儿挂不住脸,心想:我堂堂一国之君到你家里喝酒是因为看得起你,你也应该给我留点面子啊!于是就对管仲说:“仲父(桓公对管仲的尊称)啊!你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掰着手指头算算,还有几年活头,何不在这宜人的夜色里尽情而饮呢!”但管仲不为所动,并正色道:“大王所言差矣,常言道,过于贪图口味的人,难免会疏于德养,沉湎于酒宴的人,是会有忧患袭身的,但愿您切勿放纵自己,而应尽力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
”桓公觉得管仲说得诚恳而在理,就心悦诚服地回宫,从此再也不搞夜饮活动了。桓公执政一匡天下、九盟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的一代辉煌霸业,是与管仲的辅佐分不开的,上面只是列举了在饮酒之事上的几个例子而已。
实际上,对昏君的劝谏是无效的。例如:太师比干对醉生梦死的纣王屡屡上谏,却被纣王残忍地剖开了心脏。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猛狗与社鼠14.C15.D16.C17.B18.(1)(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闾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
(2)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3)身边的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人主的心思,人主还不察觉。
【解析】14.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执柄:掌权。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第一空由前后内容可知,具有转折关系,故应用“而”;“欲”与后面的“明万乘之主”之间,应为介词,用、来。
所以用“以”;最后一空,“迎”来修饰“龁”,故应用表修饰关系的“而”。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C项,“鲧和共工联名反对”理解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本题注意名词做主语的“尧”;标志性词“曰”;文言虚词“夫”“乃”等断句。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
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故选B。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8.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怪、所知、闾长、树木、涂之、穿、左右、间、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
(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
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
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主),使大国的君主能够明晓(治国的方)。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人主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挖洞托身在里面。
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
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
在内在外均造成他的重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的人是富有权势的。(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
(他们)依靠了国君以保有权势地位,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
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
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敢再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一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
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