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 地主 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古代的地主是由分封继承来的。

地主指家庭拥有土地,其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封建社会里最大的地主为皇帝,拥有全国土地,其它的根据级别之类的划分。从大地主下划到小地主,最后划到级别最低的农民手里。低级别的向上级定期交税。没土地的雇佣农工直接受地主使唤,为他们干活。

解放后的土地改革,1950年6月30日开始,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即根据当时中国的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

扩展资料:

地主一开始只是一个学术概念,后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旧时代的一个代表被推上了批判的前台。这是由资产阶级及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各自的历史责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特别声明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在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后,地主作为新兴统治阶级,起到了推进历史发展的作用。地主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与奴隶制度相比,重点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这时候,在东方和西方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封建社会特征。

西方封建社会强调神学,不强调人的重要性,导致了剥夺人性的暴力封建,没起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很快被推翻。而在中国,统治者不断的用儒学,法学,道学等学说作为国家的至高法典。这些学说,均强调人的作为,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强调了人的能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一是大户,官员,贵族跑马圈地,二是皇上对有功人员的封赏,三是世袭而来的。
中国古代社会在阶级构成上可分为三类,即位于社会上层的皇帝、贵族、官僚阶层,位于社会中层的地主、豪强、士绅、商人阶层,位于社会下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阶层。农民是生活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的群体称谓。按照这个解释,拥有土地的地主也是农民的一分子。中国古代农民构成比较复杂,学术界对农民阶级内部各阶层的划分方法和标准尚无定论。但是,较多学者认为农民内部构成的本质差别应是占有土地的数量大小,根据农村人口耕地占有量的大小可以将农民划分为地主、自耕农和佃农,地主因为充分占有耕地资源并依靠土地租赁经营获得财富;而自耕农依靠一定的土地仅能维持生计;佃农则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需要租佃土地并依附于地主而生活。他们三者的比例在古代社会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地主的比例相对稳定,自耕农和佃农的比例互有消长,每个朝代初期自耕农比例较高,而后随着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自耕农丧失土地而沦为佃农,一般来看,自耕农和佃农占到农村人口的90%左右,地主则占5—10%,土地占有比例与人口比例则相反,仅占农村人口5—10%的地主占有50—70%是土地,自耕农占有20—30%,佃农占有10—20%。

地主作为封建时期的统治阶级,研究其数量组成对推测古代历史状况很有帮助。如果把国家比做一个公司,那么地主就是股东,而皇帝就是董事长,士林是决策机构——国家不是一人之国家,对于历史地主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事实上,每次改朝换代,无论农民起义也好,少数民族也罢,只要想统治下去就必然要向拥有文化权话语权的地主阶级妥协,一个朝代建立初期,会有比较多的自耕农,这是因为战争饥荒瘟疫等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特别是小地主及以下的农民阶级,产生大量无主土地——这就是从新分配,而大地主是很难被动摇的,这与其掌握了强大的各种资源有关。古代限制土地兼并也往往是限制的重新分配的部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05
有地多的有地少的和没有的。没有的为了吃饭就要给有的打工。这就来了地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