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之我所见

如题所述

英盛观察教育恐怕也将如此,没有提前量的预判和预设,势必也进入支离破碎的境地,现在不看不听不做,将来某天一睁眼,眼前已是悬崖百丈冰……

1、 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什么样?

写下这个小标题,我的脑子里流出了这一句话:“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嗯,这好像是小平同志说的,感谢思想品德课感谢时事政治考试……国内当下的教育者们肯定当然也不会忘,各种规划、报告中这个提法我相信一直作为纲领而存在,可精准的落实呢?

“你们坐过的最快的火车时速多少?”“430km,上海磁悬浮”“目前中国和美国正在研制超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多少?你们猜”现场的家长800、1000、2000、3000、4000地开始蒙……“是2900km,你们能想象么?能想象这会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么?……你们只需要想象,但我们的孩子却需要真实面对。”这是今天宣讲现场的一段不起眼的对话。也许这位老师举得例子还不足以无法想象,因为这毕竟是实验室已经达成的技术,可是未来的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更多的是当下的我们、甚至当下的那些领英都无法想象的,而为了让孩子能好好地生活于这一完全不在此刻人类头脑中的未来,有什么是当下的教育应该而且能够赋予孩子们的?

摩尔定律的提出者说,在计算机为人类生活发挥作用的方面,现在还只是初级阶段。你瞧,ICT技术如此,那么能源呢,人工智能呢,太空技术呢?目前尚未出现的新科技呢?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可以感知并创造幸福,这是教育应该考量的地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果现在的教育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那我们的孩子20年30年后一定会被全新的社会所抛弃,他们将痛苦而无处可遁。

在任何已有知识都可以瞬间通过网络快速准确获知的情况下,人的知识素养到底应该来自哪里?人的创造力、幸福力该如何呈现?记忆和背诵已有的知识、掉书袋不再是必须技能,而如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么学习这些技能该不该教习?念书写字做题目不再是卓然与人的技能,包容、合作、质疑、创造的素养该如何培育?情绪管理、自我认可、环境应激、感知美好这些基本品格如何养成?

未来科技进步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工作方式的变革、甚至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与人之间关系模式的变革,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将浸润其中的,彼时代从容工作、快乐生活所需的素质与技能在当下时代的教育中该如何构建?怎么才能让孩子在瞬息万变变化多端的世界中以不变应万变,这恐怕该是教育者的使命,嗯,使命。

2、 工厂化教育势必变革——我们走到哪儿了?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伟大的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本段为抄袭)

英国教育专家Robinson在其关于学校教育的TED演讲中提出,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最初建立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创新人士,而是为了出产合格的流水线工人。按照他的总结,它与大规模机械生产需求相适应,教导学生循规蹈矩,不能违抗权威;重视数理化而轻视人文艺术;不区分每个个体的不同天赋和兴趣,而把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培养。而这,不恰恰就是国内当下教育的真实现状么?

201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人Russell L. Ackoff和Daniel Greenberg写的一本书:《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在书中,两位作者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驯良的标准化的产品(这与英国的Robinson观点一致,看来这已是西方共识)。他们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当今“工厂式”学校的颠倒、错误与可笑之处,告诉我们对个人教育有帮助的内在工具和外在环境是什么,并构建出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理想教育的蓝图。(这本书我已火速下单)。

台湾的知名杂志《天下》的子刊“亲子天下”在2013年11月出了一期专题“翻转教育——未来的学习.未来的学校.未来的孩子”,这是一本“集结世界教育重大趋势与改革思潮,探究台湾教育现场困境并提出务实解方的专书”,通过探讨未来的学习、未来的学校和未来的孩子,来探索教育的本质。网上找了一下,只得见专刊的样式与目录,仅这目录就能撬动我心。

然而我大内地呢?我能想到的最近的最刺激的就是“你买的学区房可能没用了”这一“爆炸新闻”,教育部开始管房地产了调整楼价了!你有没有看到国内基础教育的不堪现状,仅仅是学区房问题么?你有没有看到世界教育的变革趋向? 回想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一会儿说要取消英语考试一会儿说要……我可以不敬地说这纯粹是容量本就不足的大脑间歇性抽筋儿的表现么?

教育是种滋养,是天长日久的浸润,它原本是一件多么美好与功德无量的事情啊!可现实中它究竟还存有几分美好呢?仅从幼升小阶段的选择和去向分,我眼所见的教育路线大概有四派:

第一派,拼房派,进优质学区优质公立小学,这一派靠的是至少在孩子两岁前、最好一出生就搞定的学区房,因为孩子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了好中学才能考上大学,没错,定盘星就是高考,这一派家长甭管口头同意不同意,但其潜意识里已将孩子的未来和成功押注在“考上大学了”这一个点上,所有的考量就到此戛然而止(其实大学毕业人生才刚刚开始好吗?)。

第二派,拼娃派,进体制内的私立小学,所谓的体制内就是参加国内高考,这一派靠的是牛娃,牛娃的基本配置是在幼升小以前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识字量超过2000、学过百花、吴品之一种,这一派家长的思路跟第一派一致,其实也是为了能考上好大学,或者说比第一派更急切更明确,因为当下SH的私立小学的小升初成绩总体好于公立。

第三派,拼钱派,上体制外的私立学校,所谓体制外是不参加国内中考高考,直接面向出国一条路,就是那些双语学校国际学校。这一派的家长对国内教育失望到不跟你玩了,对孩子的未来有更高的追求,不想让孩子沦入课外补习和杯赛厮杀的战场,崇尚全人教育、快乐成长,这一派,有钱人,别不多说。

第四派,拼不起派,拼不起学区房拼不起私立拼不起娃,反正基本就是没钱,对口的菜小上上完事儿。这一派的家长倒也大多数是秉持“快乐”教育的,so what。

这四派基本又可划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第二派冲进国内高考,第三派走向世界教育。哦,还有第四派,忽略不计吧……

3、 厮杀在冲进国内大学的漫漫长路上——你们快乐吗?

先看厮杀在体制内的冲进国内高考派。体制内的所谓的“好学校”是什么?就是小升初能考上HY、SW等四大金刚的比例。

考上四大金刚主要靠什么?不是学校的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结果,因为JYB说要搞素质教育啊要给学生减负啊,校内教育教授的适龄知识在以分数为标准的升学考试中不足以“拉开孩子的差距”,不足以“选优”。实际上,考上四大金刚主要靠的是奥数、外语等各种杯赛,什么中环杯小机灵杯,也是醉了。为了在这些竞赛中捧杯,家长和孩子在课外时间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学奥数补外语,大量刷题……第一派和第二派基本都是这种学习模式,所以课外辅导学校在中国承担了一半以上的“教育”任务,家长和孩子都被当下的“人才优选”标准路线绑架,一边骂娘一边拼命去浇筑那块不见得在未来真的能打开幸福成功之门的敲门砖。 不是他们见识短,是他们别无选择。

在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轰炸级的补习情势中,孩子不情愿,因为玩耍时间被大量缩减,一个孩子周末上三四个补习班是基本配置,除了会做题,其他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的培育被搁置,自己的不会给升学加分的爱好更是被质疑“将来能当饭吃”么,然后被活活扼杀;家长也狼狈不堪,但凡有追求的家长,从孩子中大班开始就踏上了陪学陪读的漫漫长路,哪里还有自我?!不过是孩子睡觉起床的闹钟、补习路上的司机、孩子人生的总设计师(呵呵),对于家长他/她自己的人生来说,基本是“人未死,心已埋”。妈妈陪读,爸爸拼命赚钱,一切为了孩子,家庭整体价值取向及其寡淡,这种牺牲性的亲子关系本不该是温情之一种,亲子关系、家庭生活原应该更多元、更丰厚、更美好、更真切、更让人内心充盈着幸福……

这种流水线教育打磨出来的孩子,能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么?能建设创新城市创新国家么?能,那就奇了怪了。这种家庭关系模式中,孩子无自主,家长无自我,大人孩子都焦虑,亲子关系失去了原生的美好,家庭生活目标聚焦于孩子的升学,这能建设社会主义五好家庭么?这样的模式化刷题打造出来的孩子,能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么?能成为未来新技术变革的开路先锋么?

今天遇到一个在JT小学上了一年学的孩子,准备转去康桥,妈妈说一个班里52个孩子,挤死了,孩子们都坐到墙边儿了!我想当初这些教室的设计容量都是30多个学生吧,现在双倍的量上来了,就只好溜边儿坐,冬天倒也暖和。这还只是种物理形态的不堪!仅这种物理形态上的不堪给老师带来的烦躁、给孩子心理带来的挤压都是显而易见的。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当下中国的整体基础教育不但完全与此无关,还充当了这些多数孩子生而带来只是需要教育来导引而出的优秀品格的狙击手与刽子手,教育成了一场天资歼灭战。而且这种标准化有限数量优选还成了伤害孩子心理与精神、养成恶劣品行的沃土,强调起跑线,忽略做人的底线;分数标准下的有限优选让孩子在竞争中养成了嫉妒心理,不会协作,排除异己,更不会给他人真诚喝彩;流水线式的知识灌输捻灭了自主学习的圣火,扼杀了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孩子长大后遭遇的自我辨识困局、成功认知/幸福认知的扭曲、反观走过的人生路的价值迷茫,将给他们人生带来的困惑更是天大的问题。

如果按照目前大部分家长的思路将大学教育视为教育的基本终点,那么中国的教育已经末端坏死,但是当下的形势是大家还在拼命挤进这个坏死的末端,这一路上所有的拼搏厮杀,不过是为了进入一个囊肿。荒唐荒唐真荒唐!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宝玉那个关于女孩“宝珠变死鱼眼”的论述——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死鱼眼睛了——请把女孩儿置换为孩子,把出嫁置换为上学,主流教育对孩子天性光彩的泯灭画面感立现。

4、 走向世界教育的精英路线——多少人走的起?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条无意义甚至可能残害孩子幸福力的道路,因此转而寻求体制外的教育,这就是进国际双语学校,他们屹立成了第三派。这类学校越来越吃香,招生报名挤破头,学费也水涨船高,上海仅在今年9月就新开了三所高大上的国际双语学校,应考者众。仅从宣讲与目标导向看,目前的国际双语学校旨在开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激发孩子创造力。但是这一教育模式是大大的奢侈品。

目前上海的双语学校的年基本学费多在每年10-15万人民币的水平,根据4-6%的年增幅,考虑到合理通胀水平,一个孩子读完12年的课程的花费在500万左右,这还不包括一些隐性花费——比如,寒暑假的海外游学你去不去?别人的孩子的生日趴在大house里办你的就好意思到KFC去搓一顿?家长接送学的车子的级别也就不说了。这还没完,出国念大学不得钱?so,当我看到一个夫妻双方年收入合计150万、家有三套房子两套出租一套尚有贷款的SH妈妈上论坛问是否该选双语学校,然后被群喷“姐姐你跨越阶级了”的时候,我默默地擦拭起了眼角滑落的泪滴……

当然,这样的学校也不是那么容易进的,因为面向国外大学入学考试,因此其教材、教学都是英语,授课语言在小学一年级一般是母语外语各占50%,到了三年级除了语文课基本是100%英语授课。进入这样学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英语要好,对于外籍家庭和双语家庭这不是难事,但是能在五六岁就英语日常交流无障碍的中国孩子还是少数,怎么办?进双语幼儿园,三年下来基本可以达到国际学校招生的语言要求,三年双语幼儿园读下来的费用基本在15-20万。而目前的一个趋势是很多国际学校实行15年一贯制,也就是幼儿园K1-K3,小学中学G1-G12,随着办学成绩的显现,如果你的孩子不在幼儿园就进入这个学校而是从小学开始,那么你的包票效能会大大降低,这导致国际学校的幼儿园名额比小学还要抢手。

看懂了吧,第三派是绝对的拼钱派,财力不是一般的雄厚。问题是,这样经济水平的普通老百姓真的很多么?应该不多吧,中小城市的家长和孩子则连这样的选择都没有。我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怎能凭一句“鼓励多元化办学”就责无旁贷了?

有一说一,这些能上国际双语学校的家长和孩子本身多就是精英,他们的学问、能力、见识必有至少一样卓尔不群,他们都把自己优秀再优秀的孩子送去国外了,留下我们这些祖宗八代都是穷人的逼仄鬼来建设国家,你的中国梦交给我们来实现你放心吗?

5、 面向未来的教育可不可以不高消费?

不知不觉啰里啰嗦了几千字,多数是无建设性的吐槽,屌丝就这样啊……多年的职业教育养成的习惯是:在文章的最后一定要给出措施建议(捂嘴笑)

其实我想问:面向未来的教育为什么一定要与非母语捆绑?为什么财政支持下的本土学校不变革教育模式?为什么没有本土的教育家来办面向未来的教育。双语学校都很大,你没地么?盖那么多商品房的地皮不能少卖一点拿出来建个有游泳池有花园的学校么?双语学校的老师理念都很新,你的教师培养模式怎么就不能应时而变呢?

因为当了人家的妈,所以进入了家长梯队。在虫妞六岁之前,我也看了不多不少西方育儿书,身边也聚拢了一批这样的家长,可是我们多在即将走入基础教育时候,陷入困顿与悲愤……当下一个趋向是:学前教育变革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一大批掌握了一套或掌握了一点人本育儿科学理念的人在通过线上线下传播这些理念,很多奉行新教育的家长在日常的育儿中也自觉接轨人本教育,一些有识之士、有资源之士更是办起了各种新幼儿园。但是新教育的痒痒挠远未挠到基础教育的皮毛,一则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是DG的天下,二则真的办基础教育,不是一般的资源撬动能力和资本实力能够实现的。

旨在促进教育创新的跨领域全球倡议、促进全球合作并构筑教育的未来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在年初转发了杨东平教授的一个提议:“今天我们要为未来培养人才,必然要打破19世纪的教育工厂模式……我们需要启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一是改革公办学校办学体制,试点特许学校、自由学校的模式;另一个是把创新创业的概念从企业界扩大到教育界,鼓励有理想有抱负的校长、老师创办小微学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