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题所述

——阅读于永正老师所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第一部分,我们被提醒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学习。于老师以牛顿的名言作为开篇:“如果说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他幽默地指出,只有不明智的人才会拒绝借鉴瓦特及其他前人的成果,而仅仅从观察烧开水开始发明蒸汽机。对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概念,于老师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比喻说,鹦鹉学舌或简单模仿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学习,即使对象是像王昌龄和郭正一这样的“巨人”。他强调,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发展和创新。
例如,于老师在书中提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一成语,可能起初令人费解。经过一番研究,我们了解到这个成语源自唐初的张怀庆,他喜欢抄袭他人的作品,而非自己创作。这个例子帮助我们理解了于老师引用该成语的意图:学习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应该进行创新和发展。
书中对于永正老师教学实践的描述同样引人入胜。在教学古诗《草》时,于老师通过轻松愉快的对话,引导学生复习和理解诗歌内容,展现了他在教学中的创新和轻松。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既庄重又幽默,使教学和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在书的第三部分,于老师分享了他从其他教师的不足中学习的经验,强调了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的重要性。他说:“先行者吃了‘一堑’,我跟着长了‘一智’”。
第四部分,于老师强调理论家指导在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根据个人经验指出,理论家的肩膀同样值得依靠。
至于书中提到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的部分,虽然自我感觉缺乏亮点,但这一理念本身同样重要,即通过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我们能够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