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如何认识“理”和如何实现“理”这两方面有何差异

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如何认识“理”和如何实现“理”这两方面有何差异?

“理”的分歧。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从当前德育范式来看,学习知识的多寡并不决定道德水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的公仆并没有高深的知识,但是,知识的深浅有助于增长道德水准,不过,这是由于学习者不把学作为致知目的而作为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这种定为方式决定了难以达到道德的较高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2
程朱理学倡导,认识“天理”的过程,是对世间万物的参悟,来达到目的
求理于万物
是个由外及内的过程

陆王心学倡导,认识“天理”的过程,应该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求理于本心
是个由内及外的过程

多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
出现陆王心学,确实让人为之一震
因为这门学问,真正开始让思想家们,学者们,理解个体的存在性
在可以说得上是一种人性的启蒙
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是王阳明,承认商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重视个体的存在性,倡导解放思想,指出“天理”就是“人欲”
一反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尊崇个体欲望的权利
使儒学产生了另一条支脉
并且,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其实,反观程朱理学,也正是因为陆王心学的存在
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跟你的对手的水平,是分不开的
就像竞技体育,如果你的对手永远都是笨蛋
那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笨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8-02
我从会考的角度来解释[考试答案]
程朱即程氏两兄弟[名字我忘了,]还有朱熹.
陆王是陆九渊,王守仁.
注意,无论理学还是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儒学的发展,
这块内容是高中会考的重点。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理独立于人,是万物之源,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外在的,通过研究学习致知[即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理存于人心,心即理,人心是万物之本,是内在的,通过内心反省致知[灵明致知]

我用我历史老师的话简单解释一下:
程朱理学的观点是人要不断学习,完善,所以是格物致知,客观唯心
陆王心学的观点是要强调人的领悟,说俗点,就是坐在那里不停的想,想通就好了,所以是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第3个回答  2010-08-02
朱熹都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即由外及里)。为此,他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致的最高境界。

陆王心学高度重视“心”的作用,主张道德修养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获得天理。(由里及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