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受食文言文阅读

如题所述

1. 公孙仪不受鱼文言文

一、译文: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会被罢免宰相。”

“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长期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二、原文:秦 韩非子《初谭集·廉勤相》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ǐ)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公孙仪是个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为官公正的人。 二、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1]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

这是一个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名字是《夫子受食》我把和你的问题有关的原文奉上,翻译一并奉上;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孔子的弟子很奇怪,问夫子:“那捕鱼的人,是打算把它丢弃的,夫子您却用它来做祭品,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爱惜食物,不愿它腐坏,将食物施与别人,这与心存仁爱的人是同一类的.如此,哪有受到仁爱之人的馈赠,却不拿去祭祀祖宗神灵呢?” 所以你的问题答案是:“那捕鱼的人,是打算把它丢弃的,夫子您却用它来做祭品,这是为什么呢?”请参考。

3. 文言文《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字词句全解

原文 ①公孙仪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⑧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⑨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②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⑥下人:迁就他人。⑦枉:违法曲断。

⑧即:假如。 ⑨给:供给。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犯法;犯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即使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说明了要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

鲁相嗜鱼的道理【说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观去阐释,公孙仪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23164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

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4. 【阅读《子路从而后》章,完成相应的题目

小题1:(1)对老人的尊称 (2)通“耘”除草 (3)使……纯洁小题1:(1)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2)第二天,子路上路,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小题1: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丈人:老人,对老人的尊称,古今异义。(2)芸:通耘,除草。

通假字。(3)洁:使动用法,使。

清白。小题2:(1)黍:音shǔ,黏小米。

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见:使动用法,使。

见。

焉:语气助词。表叙述语气,不需译出。

(2)明日:第二天。行:上路。

以告:把上述情况告诉孔子。以:介词,把。

后省宾语“之”,之代上文所记的情况。“告”后省宾语“夫子”。

小题3:“大伦”:指社会中的君臣关系。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