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一词的由来

如题所述



午夜是中国的习语,意思是深夜。通常“子夜”“子夜”“子夜”往往有相同的意思。“午夜”这个词来自两个人,来自《宋史赵昌言传》:“每天有四个人说出他们的想法。京师曰:‘陈在半夜,董在半夜。’"


也就是说,在宋太宗时期,陈向宇、胡丹、董燕燕和梁浩形影不离。他们经常聚集在赵的家里,聊到深夜,但他们不想分散。当时人们称为“陈三”,称董燕燕为“董夜半”。


这就是“子夜”一词的由来。


那么,古人为什么把深夜称为“三更”、“子夜”呢?这也要从古代的计时方法说起。


首先,古人对白夜的计时和称谓不同。白天计时叫“钟”,晚上计时叫“表”或“鼓”。


古代一般设在城镇的钟鼓楼,早上要敲钟报时,所以白天一般叫“几点”。晚上有专门的守夜人定时敲梆子,逐点报时,所以晚上的时间叫“更”;有些地方以击鼓报时,所以晚上的时间也叫“鼓”。所谓“几个表日”或“几个鼓日”就是这个意思。习语的“暮鼓晨钟”也来源于此。


在古代历法中,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小时,每个小时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候夜分五班:许时一班,亥时二班,子夜三班,丑时四班,殷时五班。


每个班次都不是一个确定的时刻,而是两个小时的时间段,对应某个小时。其中,子夜是指23时至次日1时的整点。这个时候是深夜,也是晚上温度最低的时候。


每小时对应的时间段如下:


3:00到第二天1:00是子夜,1:00到3:00是子夜丑,印石是后半夜3:00到5:00,石矛是早上5:00到7:00,陈石是9:00到11:00,中午11:00到13:00,中午13:00到13:00。


现在我们通常在计时的时候说“什么时间”?这个“点”也来源于“庚”。为了把时间划分得更细,古人把一个小时分成五个“点”,一个“点”大约等于现在的24分钟。


最后说一下“点”。最初,钹是一种乐器,形状像一个小铜钟。它中间凸起,两边有小孔。行李员把一根绳子放进洞里,绑在他的手上。在报时的时候,他只是用手敲了一下“点”。久而久之,打击乐器多了,乐器“点”用得少了,逐渐成为一个时间单位。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中国习语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子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