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四方食事,通过写诗吃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如题所述

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品味了四方的美食,表面上是写“吃”,实际上 这里所写的“吃”,已经脱离了为生存而“吃”的功利层面,进入了纯粹审美的层面,即 欣赏、品尝一切生活的美好的馈赠。所以,因怕膻而不食羊肉是令人遗憾的,为了美味而 敢于冒险吃有剧毒的鱼的人是可爱的, 而春天的踏青挑莱的风俗则是令人神往的。 中国源远流长的散文传统里,写饮食的作品委实不少,明清之际的李渔、 袁枚,现代的周作人、叶圣陶等都写过相当经典的有关吃的文字。汪曾祺写“吃”与前 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所谓相似之处,主要指汪曾祺所写的“吃”与此前的作家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 为写吃而写吃, 即并不停留于主体对食品的口腹之欲的描写, 而是更多地借写吃表达主体的某种价值选择。毋庸置疑,“吃”维系着人类的生存,没有“吃”,人类的生命之 链就会断裂,因此,作家们选择“吃”这一角度写作,无疑可以透视许多重大的社会人生 问题,或表达主体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立场。如周作人由十字街头的塔走进了象牙之塔, 写下不少谈烟酒茶食的散文。此时的周作人对饮食的偏好,流露的就是他对现实前途灰心 之余对社会的一种逃避,即在社会现实中无所作为,只好将精力投入到饮食中去“有所作 为”,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古代的不少散文家亦是如此。应该说汪曾 祺在借写“吃”而“王顷左右而言它”这方面与前人是一致的。但他所言的这个“它”, 仔细辨析,则包含着完全不同的内容。 首先,借写“吃”表达一种忧患意识。“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汪曾祺对此深有体 会。比如,在《故乡的食物》中,我们发现,他所写的食物,像炒米、焦屑等,都是曾经 在漫长的、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中给贫苦的人民带来温暖、喜悦,救过老百姓的命,即陪 伴着中国老百姓度过了许多饥荒, 用作者的话说即“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 动乱是有关系的”。 其次,借写“吃”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呼吁,人应该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更多地就是以一种唯美 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在汪曾祺的大部分作品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某种诗意化 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4
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品味了四方的美食,表面上是写“吃”,实际上 这里所写的“吃”,已经脱离了为生存而“吃”的功利层面,进入了纯粹审美的层面,即 欣赏、品尝一切生活的美好的馈赠。所以,因怕膻而不食羊肉是令人遗憾的,为了美味而 敢于冒险吃有剧毒的鱼的人是可爱的, 而春天的踏青挑莱的风俗则是令人神往的。 中国源远流长的散文传统里,写饮食的作品委实不少,明清之际的李渔、 袁枚,现代的周作人、叶圣陶等都写过相当经典的有关吃的文字。汪曾祺写“吃”与前 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所谓相似之处,主要指汪曾祺所写的“吃”与此前的作家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 为写吃而写吃, 即并不停留于主体对食品的口腹之欲的描写, 而是更多地借写吃表达主体的某种价值选择。毋庸置疑,“吃”维系着人类的生存,没有“吃”,人类的生命之 链就会断裂,因此,作家们选择“吃”这一角度写作,无疑可以透视许多重大的社会人生 问题,或表达主体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立场。如周作人由十字街头的塔走进了象牙之塔, 写下不少谈烟酒茶食的散文。此时的周作人对饮食的偏好,流露的就是他对现实前途灰心 之余对社会的一种逃避,即在社会现实中无所作为,只好将精力投入到饮食中去“有所作 为”,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古代的不少散文家亦是如此。应该说汪曾 祺在借写“吃”而“王顷左右而言它”这方面与前人是一致的。但他所言的这个“它”, 仔细辨析,则包含着完全不同的内容。 首先,借写“吃”表达一种忧患意识。“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汪曾祺对此深有体 会。比如,在《故乡的食物》中,我们发现,他所写的食物,像炒米、焦屑等,都是曾经 在漫长的、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中给贫苦的人民带来温暖、喜悦,救过老百姓的命,即陪 伴着中国老百姓度过了许多饥荒, 用作者的话说即“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 动乱是有关系的”。 其次,借写“吃”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呼吁,人应该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更多地就是以一种唯美 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在汪曾祺的大部分作品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某种诗意化 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

求采纳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