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简复繁的对两种繁体字提案的认识分析

如题所述

针对2009年两会、2008年两会上关于“废止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和“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而引起的社会争议现象以及对简化汉体字意义误区的问题,社会学家、资深文化人士艾君提出的辩证观点,简化汉体字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汉文化。
艾君先生认为,如果说两种方案的性质是一致性,仅仅表现在涉猎“内容”—繁体字,表现在提案主题—传统文化。
他指出,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实际上,两份提案在思想、操作方法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废除简化字”与在学生中“普及繁体字的认知性”是不一样的。前者属于一刀切的废除方案,后者属于延续简化字同时普及繁体字教学。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必须使用繁体字,一个倡导推广对繁体字的认识。
艾君认为,潘庆林委员的观点,三个理由都缺少足够的说服力。从简化汉字时太粗糙、现在计算机普及繁琐问题解决了,以及政治角度考虑“复繁”都缺少足够的恢复理由,更缺少时代性。为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字的起源和作用。“字”尽管带有文化的烙印,但艾君拙见,它仅仅是社会人们交流思想,提供生活、工作便利的一种工具,当然也不否定在中国文化中也逐渐将“字”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去对待、去发展。但无论如何解释,“字”首先起到的作用就是“交流沟通”的工具。
关于汉字的来历,说法很多,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从早期发现的早在 6000 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到近年来,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一处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发现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些字体结构与甲骨文的象形字十分相似的图文。
现在的普遍观点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几经变异,一脉相承,终于成为现在中国通行的文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代汉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记录了中华民族灿烂的5千年文明史。
为何要发展和简化字体?
艾君观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快,促使了“文字”的交流沟通功能本着更加便利和科学化发展而促使改造文字。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凡是最早发明文字使用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国家都曾经辉煌过,但后来发明和使用简化符号文字的民族或国家却后来居上,说明古代的“文明古国”的文字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了,繁琐的文字结构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了。所以,促使社会对文字简化的动力。为保护文字使文字更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以不至于丢失本民族文字,文字简化是必须的发展趋势。
艾君拙见,必须理清一个认识,简化文字的本身不是取缔、不是废掉、不是搬来别人的文字语言,而简化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保护,这就是适应世界潮流而又不丢失传统,在发展中去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策略。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要保护它艾君拙见唯有两条路:
一是实行双语教育,世界唯一保护下来的象形文字停止继续简化,同时双腿走路并大力倡导运用先进符号文字,这样形成传统与现代互为补充;二是继续作为社会主流文字,以不断革新、变革,去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运行规律,去繁存简、去伪存真继续简化我们的字体,同时普及其他先进语言作补充。
对于有人担心简化字体是丢失传统文字的美,这是过多考虑了文字的艺术功能,作为艺术更多地是从审美需求考虑,艺术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是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逻辑和思维的,艺术品出于艺术家之手,可以根据自己艺术的需求自我发挥自我采用,所以对于看中象形文字的艺术效果的艺术家来讲,不必担心,自己去做即可,无需让全社会都走艺术之路。但如果要注重繁体字的艺术效果,艾君认为,在郁钧剑等21位委员的提案增加对汉字的认知性基础上,在识字过程中同时开设一门“汉字演变发展史”的课程即可。
潘庆林委员提案中没有具体说明恢复繁体字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和国际意义,但文化要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当今社会中要体现出便捷、简单、趣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繁体字的确显得够繁琐、烦人的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如果还抱有对过去东西的依恋和复古的心态,只会是阻碍历史发展的潮流。把自己封闭起来、穿上大褂、舞文弄墨、悠闲自得,不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
艾君认为,郁钧剑等人去年两会提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倒有些道理,这是立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时代发展的思维,出于增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而提出的。或者说,是一种加强对汉字演变和熟悉掌握不同时期汉字认知为出发点而提出的。
一个倡导推广对繁体字的认知、认识而并非属于推广使用。对于这种观念,艾君认为,并无不当之处。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仅要知道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更要对于某些领域、尤其是使用领域的事物能够了解甚至会操作,这本身并非坏事。一个公民如果不了解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过去、不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艾君看法,坚持“推广使用简化字推广普通话”这项基本国策的同时,在基础教育中增设普及、学习、了解繁体字方面的知识不惜为一项不错的提议。也是一件操作起来并非困难的事情,在识字过程中同时开设一门“汉字演变发展史”的课程即可。
对待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问题,艾君认为应该倡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采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纳。完全赞美一种文化,不是对待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现。完全取缔和否定一种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辩证理解和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在作怪。(中国网两会系列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