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火”你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如题所述

栉水母动物

栉水母是相似于腔肠动物中水母的一类动物,该类动物身体透明,呈球形、卵圆形、扁平形等,由内胚层与外胚层组成,中胶层很发达,身体两辐对称(即两侧和辐射对称),体表具栉带,不具刺细胞、只有粘细胞。栉水母在近海或远洋生活,目前已被发现报道的不到100种。多数栉水母无色且能在夜间发光,其身体上的栉板能在夜间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的光,显得十分鲜艳美丽。

航行在黑夜的海上或伫立在黑夜的海滩,有时会突然发觉海面上有光亮闪烁,好像点点灯火,沿海渔民就称其为“海火”,其实就是一种“海光现象”。

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认为是海洋中会发光的生物受到刺激或扰动而发光所致。如夜光虫在海水波动的刺激下就能发光。因此,有人就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还有人认为是海洋中发光的浮游生物大面积地密集而引起海水发光的现象。

海光现象在海洋动物中极为普遍,从结构简单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到结构比较复杂的脊椎动物,都有发光的典型种类,如胶体虫、多管水母、栉水母、夜光游水母、侧腕水母、瓜水母、耳乌贼、磷虾、毛翼虫、海萤等等,这些动物的发光机制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因放出的能量很微弱,被称为冷光。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海底岩石压力变化产生的爆炸碎裂,会瞬间释放出电子流,电子流则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而发出微光。

因此“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可能存在多种的成因机制,目前尚是一个未知谜题。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的体形;出现中胚层,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充满体内各器官之间,能输送营养和排泄废物;出现皮肤肌肉系统,运动、感觉、摄食、消化、排泄等机能也随之加强。扁形动物广泛分布在海水和淡水的水域中,少数在陆地上潮湿土中生活,大部分种类为寄生生活。种类约2万种,分为涡虫、吸虫和绦虫类群。

蚯蚓杀手——笄蛭涡虫

笄蛭涡虫是一种陆地涡虫,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雨林的板状根附近的腐殖质中。身体的前部呈扇形,整个身体扁平不分节,左右对称,一般体长20-30厘米,用皮肤呼吸,运动缓慢,以土壤中的小动物和有机物为食。笄蛭涡虫是天生的蚯蚓杀手,遇见蚯蚓后立即进行缠杀,再分泌消化液进行消化,之后用其口开始吸食蚯蚓。笄蛭涡虫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被切成两半,每一部分均可形成新的完整的个体。

华枝睾吸虫

成虫寄生在人、猫、狗等动物的肝脏及胆管内,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虫体长度一般在10-25厘米。虫体具2个吸盘,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前大约1/5处。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极其发达,因在虫体后部1/3处有2个树枝状睾丸,且该虫首次在华侨的胆管中发现,故被命名为华支睾吸虫,也被叫为华支睾吸虫。

华枝睾吸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等阶段,其终宿主为人、猫、狗等哺乳动物,且在生活史中转换中间宿主,其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的螺类,如豆螺、沼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和虾类。华枝睾吸虫的感染没有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期的囊蚴对高温十分敏感,70可在8秒钟杀死囊蚴,而在低温、腌制等条件下均可存活,因此华枝睾吸虫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螺或鱼肉的习惯。

环节动物

体呈长圆柱形或长而扁平,身体左右对称,由前后相连的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合而成,体节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体表的环纹。有的种类具不分节的附肢,即疣足;有的种类则无附肢,而体表具有刚毛,以辅助运动。体腔多数明显。环节动物约有17000种,分布于海水、淡水和陆地中,少数寄生。

繁殖期具群婚习性的沙蚕

沙蚕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体长25-90厘米,头部具1对锐利可伸缩的颚。体节数可超过200,除前两个体节外,各有1对疣足作为运动器官。沙蚕是潮间带极为常见的多毛类环节动物,有趣的是沙蚕在繁殖时期会出现的异型化生殖特征和群婚习性,虽然沙蚕是雌雄异体,但雌雄个体之间不发生交配行为,所产生的精子和卵子都是在海水中进行受精。如矶沙蚕在繁殖季节会离开它们穴居的生活环境,开始在水中游泳,同时其头部、体节、疣足等会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出现异型化。

由于受到环境(如温度、月光等)的影响,性成熟的雌、雄性沙蚕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形成大的群体漂浮于海面排出精子和卵子,多个雄性个体围绕着雌性个体进行旋转运动,这种生殖现象称为婚舞。群婚的沙蚕具有发光的现象,当群婚时,常常使其周围的海面出现一片光环,群婚后,雌雄个体大多下沉于海底而死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