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时期的香港

我需要一些唐宋元明时期的香港的资料..
四个朝代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要详细点..
例如:宋王台,盆菜,某些庞大家族在香港发展等等..
尽量不要我列的例子..

唐朝
唐朝时因为广州是国际商埠,“屯门地区” (即由现时东莞至大屿山的一片包括后海湾的沿海地区)被用作军港、避风港,和广州海外交通的外港,是海船进出广州的必经之地。《新唐书》曾引用唐朝地理学家贾耽撰《古今郡县道四夷述》中的‘广州通海夷道’条说:‘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中写道:‘屯门云虽高,亦映波涛没’。刘禹锡在《踏浪歌》中写道:‘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目前尚未有史料证实韩、刘两位到过屯门。屯门的景色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已说明由于海上交通便利,该地在唐朝已经闻名了。盐池的管理亦相当发达。

末幼主逃难
公元1276年,五岁的宋恭帝和大臣在临安(今杭州)投降元朝蒙古军。将领张世杰拥立的恭帝庶兄宋端宗赵是,并和部众在1277年辗转流亡到九龙“官富场”(应为今观塘一带)。赵是和他的弟弟赵昺休息的大石后来被人刻上‘宋王台’三字。相传流亡朝廷也在大屿山银矿湾(梅窝)和东涌停留过。东涌的侯王庙相传是纪念这个朝廷的一位官员。
后来10岁的赵是病死,赵昺被拥立,在梅蔚登基,后人称为宋帝昺。元军赶到,赵昺经浅湾(今荃湾)拟循海路西渡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元军赶到,宋师战败,1279年,大臣陆秀夫背著8岁的赵昺在新会崖山附近跳海殉国,宋亡。
相传当年有相士告诉赵昺如果到达该地时,如果看到有九条龙在该地,宋朝就能再起。当时到达时,因为只数到八个山头(八条龙)因此才会绝望跳崖。不过其实因为中国皇帝亦是龙,因此实际上的确有九条龙在该地。这亦是九龙半岛的名称由来。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指接应的人告诉船家,只要船只过了崖门,元军就因为不能渡海而赶上。不过,原来崖门有两边,而当时船只只过了小崖门、未过大崖门。陆秀夫怕元军会赶上,所以抱着未帝昺蹈海
盐业
宋朝时香港地区的制盐已甚具规模。因为盐业利润高,宋朝政府曾在本地区九龙湾西北,现时九龙城和启德机场的一带,设立‘官富场’,派造盐官并驻兵,管理这一盐场。《宋会要》记载有: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提举广东盐茶司言:广州搏劳场,官富场,潮州惠来场,南恩州海陵场,各系僻远,……欲将四场废罢,拨附邻近盐场所管内,……官富场拨附叠福场,……从之’。隆兴为南宋孝宗年号。从这段史料看,官富场的设置年代当在南宋孝宗以前,至迟在南宋高宗时。大屿山曾是香港地区重要的盐产地。宋高宗时曾招降当地来知等人,选其少壮者为水军,宽其渔盐之禁,称之为腌造盐。宋宁宗时,广东提举盐茶徐安国派人前往大屿山缉捕私盐贩子,引起岛上大规模的盐民起义。以高登为首的起义者一度乘潮涨攻到广州城下。
航海业
宋朝九龙半岛的航海业亦发达。据九龙蒲冈村《林氏族谱》记载,宋时福建莆田一位名叫林长胜的,举家迁往今日黄大仙附近的彭蒲围(即今日的大磡村)。他一连几代靠行船为生,艚船往来于闽、浙、粤等地。一次,他的孙子林松坚、林柏坚驾驶艚船出海遇到飓风,船毁货失。他们两人力挽船篷,紧抱船上祀祭的林氏大姑神主,浮到东龙岛(南佛堂),安全脱险。他们认为这是神灵保知,便在南佛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庙。林松坚的儿子林道义后来又在北佛堂修建了一座同类神庙。这个林氏大姑即后来人们所称的天后。宋代林氏家族的迁徙史和本地区南北佛堂天后庙的修建,曲折地反映出当时本地区航海业的发展。

商业、渔业、农业
因为商业的蓬勃,规模较大的移民在宋朝时开始。渔业和农业亦因有需求而发展。宋神宗时,进士邓符协(江西吉水人)在赴广东阳春任县令的途中,曾由海道经过今日新界的屯门,对当地风土之美十分欣赏。因此,他在任满辞官之后,举家迁往岑田(锦田)。邓符协在此置田园、筑庐墓,从事农业开发。他修筑了锦田的南北围,还将其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的遗骸迁葬新界。据传,到了明朝万历年间,邓氏后裔邓元勋已是富甲一方,拥有良田万亩。到清初康熙年间,邓族不仅拥有锦田一带的富庶土地,在香港岛也拥有不少田地,成为第一望族。

此外,北宋末年,进士侯五郎搬至东莞县,其子侯卓峰迁往今日河上乡筑茶寮,做小生意。其后人目前仍居住在新界的河上乡、燕岗、金钱、丙岗等地。宋代以后,廖、文、彭等族陆续迁入;其中文氏是宋末领袖文天祥的族人和后人。他们与邓、侯两族,合称新界五大氏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5
明代的香港地区在商贸上已渐渐蓬勃起来,人口亦有所增长,更成为海防要地。当时,明代在这里设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南中国海一带的海盗、日本来的“倭寇”、葡萄牙和荷兰的侵略者。明朝中叶,广东沿海有三路巡海备倭官军。其中的中路“自东莞县南头城,出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诸海澳”。[9]佛堂门在香港地区,该地区显然属于中路的防御范围。万历年间的《广东沿海图》中已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10]

  此外,香港在明朝时盛产及出口香木。这种香木属于莞香,又名女儿香,当年在广东与江浙等地备受欢迎。据说,“香港”的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香木的盛产和出口。而明朝是香港种香及产香业的全盛时期。从香港的沥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屿山)沙螺湾等地生产的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的码头,用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运至广州,遁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沿长江送往送往苏杭销售[11]。

  香港在中西外交关系史上也占一席位。佛朗机(今葡萄牙)船长费尔南·佩雷兹·德·安德拉德在1516年率船队前往中国,并于翌年8月15日抵珠江口与明朝广东地方官员接洽,是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触。事实上,早于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已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控制香港地区的屯门和后海湾达七年,并于当地立石柱,刻该国国徽于其上,以示占领。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战役持续了40天,葡军陷入苦战,最终狼狈返回马六甲。翌年4月,葡军再派出由六艘军舰组成的舰队企图重新占领屯门,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12]海面,最后明军大获全胜。
第2个回答  2013-12-15
听说香港在西汉时期就有汉人居住开发了.
第3个回答  2013-12-15
你在里面找找看额,应该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