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1、时间不同

三九灸是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三九天使用;三伏灸是在每年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使用。

2、原理不同

三伏灸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
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三九灸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3、作用不同

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在疾病缓解期的时候治未病,预防重于治疗。既可以除去刚刚感受的寒湿之邪,也可以去除体内久伏的寒湿之邪,从而改善体质,恢复健康。

三九灸疗法是三伏灸疗法的补充。三九灸,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辛温散寒、活血逐痰,能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温阳益气,健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九天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伏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8

三伏灸和三九灸的区别就是时间不同。

三九灸:冬天的时候

冬季阴寒最盛,易损人体阳气,本身虚寒体质的人在冬季容易不适、病情加重。在这个时节里,用三九天灸培补元气、温阳补阳,可以有效的改善体质,增强体抗力,这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胃脘痛,尤其是偏于阳虚和气虚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三伏灸:夏天的时候

三伏之时,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人们大量吃瓜果、冰镇饮料,往往容易感受暑湿、寒湿之邪。另外为了避暑降温,现在到处都有空调,又容易感受寒邪,耗杀阳气。寒湿一至,百病丛生。何况现在很多人本身就是寒湿体质,所以每到夏天便觉得十分煎熬。

三伏天艾灸疗法(三伏灸)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三伏灸既可以除去刚刚感受的寒湿之邪,也可以去除体内久伏的寒湿之邪,从而改善体质,恢复健康。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这是三九天灸的理论。在三九天进行艾灸调理,从而达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效果。灸正堂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前者是冬病冬防,后者是冬病夏治,均是扶正补虚的疗法。

中医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以冬至这天为“初九”,往后隔九天为“二九”,再隔九天为“三九”。三九寒天,是全年最冷的日子,这时,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体,都开始进入阳气衰微、阴气亢盛的状态,各系统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及关节疼痛等虚寒病症易发作或加重。

此时施以艾灸调理,可辛温散寒、活血化痰,以养正气,使人体正气更加充沛,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防止虚寒疾病的发生。

因此,“三九灸”可作为“三伏灸”治疗与保健的延续和补充,所谓“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两者配合,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使身体全年均可得到调理,疗效相得益彰。

三伏灸三九灸与三伏灸和三九灸就是这两个调理原则的实际体现。每年冬天进行“三九灸”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是对“三伏灸”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阴阳并调,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提升了人体的正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21

进行“三九灸”和“三伏灸”的时间不同,一个是在三伏天,一个是在冬季。

三伏灸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指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三伏天疗法是在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理论指导下,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在背部穴位敷以辛温逐痰,走窜的药物,起到温阳利水,驱除肺中内伏寒邪,补益人体阳气,在时间治疗学上庚日属金与肺相配,为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它能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九灸

冬季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之时,自古人们认为“三九”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辛温散寒、活血逐痰,能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因此每年冬天三九天时进行“三九灸”可起到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的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指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天疗法是在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理论指导下,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在背部**位敷以辛温逐痰,走窜的药物,起到温阳利水,驱除肺中内伏寒邪,补益人体阳气,在时间治疗学上庚日属金与肺相配,为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它能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近年各大医院纷纷推出三伏灸服务,这种“冬病夏治”的养生概念也备受市民所推崇。三伏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冬季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之时,自古人们认为“三九”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位,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位,可辛温散寒、活血逐痰,能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温阳益气,健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因此每年冬天三九天时进行“三九灸”可起到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的作用。然而三九只是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要解释三九,必须提到冬至。一年中,冬至这天白昼最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天气越来越冷,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体,都开始进入阳气衰微、阴气盛的状态。而所谓三九,是从冬至的次日算起,每九日一数,第一个九日为一九,第二个九日为二九,第三个九日为三九。但我国的幅员辽阔,北方的“三九”景象在南方许多地方可能一天都不会出现。所以“三九”一般泛指某个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日子,具体可向当地中医馆查询。
  “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那么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1、三九灸疗法是三伏灸疗法的补充。因此在三伏天做过天灸的人,应该在三九天时再做一次天灸治疗。三九灸和三伏灸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从而使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和病后的自我康复能力。目前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又大,哮喘、慢支等特别容易急性发作,而在天气最寒冷时给予天灸,不但能预防疾病发作,还能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同时对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谓“夏养三伏,冬补三九”。
  2、有些人以为,三伏灸是“冬病夏治”,那么想当然地认为三九灸就是“夏病冬治”,事实上三九灸是进一步加强三伏天灸的疗效,称为“冬病冬治”更恰当。根据临床观察所得,三九天灸治的仍是时下易患的各类慢性呼吸道疾病、肠胃病以及虚寒病证。而夏病多指时行感冒以及各类传染病,目前仍没发现三九灸能对夏天常见的疾病起到预防的作用。
  3、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三九灸对于哮喘的治疗效果较三伏灸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三九天是数九寒天中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哮喘、慢支这类患者本身就是虚寒体质,再加上冬季阴寒最盛,易损人体阳气,所以在冬季呼吸道疾病患者最难挨,病情总是反反复复。在这个季节里,三九天灸以调理“任督”二脉来协调阴阳,这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胃脘痛,尤其是偏于阳虚和气虚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4-15

大家常听说一个俗语“冬练三九,先练三伏”,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九灸指的是在三九的时候做艾灸,三伏灸指的是在三伏的时候做艾灸。这么一说,它们的区别也就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了。

    三九灸

    冬季阴寒最盛,易损人体阳气,本身虚寒体质的人在冬季容易不适、病情加重。在这个时节里,用三九天灸培补元气、温阳补阳,可以有效的改善体质,增强体抗力,这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胃脘痛,尤其是偏于阳虚和气虚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三伏灸:

    三伏之时,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人们大量吃瓜果、冰镇饮料,往往容易感受暑湿、寒湿之邪。另外为了避暑降温,现在到处都有空调,又容易感受寒邪,耗杀阳气。寒湿一至,百病丛生。何况现在很多人本身就是寒湿体质,所以每到夏天便觉得十分煎熬。

    三伏天艾灸疗法(三伏灸)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三伏灸既可以除去刚刚感受的寒湿之邪,也可以去除体内久伏的寒湿之邪,从而改善体质,恢复健康。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