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原则

如题所述

长期以来,数学课都给人一种难学的感觉,高中数学课更是如此,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教师觉得难讲,学生厌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数学课学科本身的因素外,与我们教师不能正确运用教学原则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教学原则,比如,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等等,恰当、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开展教学,我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着重就教学中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和可接受原则谈谈我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中系统性原则的运用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系统性原则要求学生把握不同的学习
  阶段,比如要认识到高中三年每个年级的不同,把握每一个年级中两个学期之间的联系,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学期之间前后相继的联系。把我们当前要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放到一个宏观的层面去考虑,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的得失。这样的认识对于学生把握现在,认真对待现在的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大家都非常明白,今天在学习上的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后边学习环节的重大损失。
  2.系统性原则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做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这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矛盾。因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是提升数学能力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双基教学”。而难点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所强调的重点并不一定是难点。所谓难点,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成因,所以突破教学中难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困难采取游戏针对性的措施,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3.系统性原则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理念,把学生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把学生不断的进步提高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将彻底颠覆传统的简单地以分数定成败,以能够升学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准的评价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
  二、数学教学中可接受性原则的运用
  所谓“可接受性原则”,就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原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这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可接受点。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一个年级中,一般存在若干个平行班,教师一般都要带两个班,两个班的学生情况肯定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差别还很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准备一套教学方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这个班的教学策略并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班级的情况。比如说,两个班的学生,一个班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而另外一个班则比较安静,不太喜欢回答问题,那么,我们肯定不能运用同一套教学方案来应对,遵循可接受原则,我们在第一个班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以问题导向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我们在第二个班就必须尊重学生不太爱发言的个性,可以由教师主导,以问题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又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是不同的,有的比较活跃,有的不太活跃,有的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有的就不太喜欢回答问题,怎么办?按照可接受原则,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受到了重视,从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内动力。总之,可接受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能固守一套模式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
  总之,教学原则的运用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提高课堂效率并不是指课容量的简单增大,而是指课堂的有效率,即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又丰富了感情,发展了个性,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