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屈原:苏轼与郭沫若有什么差异

如题所述

苏轼与郭沫若都是四川人,生存年代相差千年,都被后人誉为“文豪级”的一代文坛俊杰。尽管两人的文品与人品各有不同,但也有极为相似之处,两人都非常崇拜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这个节日就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自然想到了苏轼与郭沫若,他们都是屈原的铁杆粉丝,也都写下了纪念屈原的诗文。不妨看看,这两位四川文人心目中的屈原有什么不同?


先说苏轼。苏轼喜爱屈原,是儿时的心灵共鸣,这种共鸣伴随了他的一生。两人的生命履程与仕途经历极为相似,在明争暗斗的险恶政治环境中,他们的睿智与才华反而成了累赘,甚至是一种自我羁绊。于是,他们惨遭迫害,被流放,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只能仰天浩叹。

苏轼在他《与谢民师推官书》中,颂赞屈原的《离骚》,“足与日月争光可也”。他以前无古人的高度,推崇屈原的作品,“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在苏轼心目中,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诗人,“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对于屈原的人品与际遇,苏轼给予更多的是同情与理解。他满怀深情抒写了《屈原庙赋》,一咏三叹,“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字里行间,苏轼与屈原隔空对话,生命与灵魂达到了共融,已至无我之境。

苏轼热爱屈原,理解屈原,赞赏屈原,哀伤屈原,既是心灵的共鸣,也是生命的融合。面对阴险狡诈的奸佞,他们独立特行,不畏强暴,坚贞不屈,保持着独有的贤士节操与高尚品格。他对屈原的崇拜,远远超出了文学的本身,既是文学的,又是精神的,更是生命的,而且升华到了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精神,也是苏轼的节操。

再说郭沫若。郭沫若喜爱屈原,先期也是源于《楚辞》中那些精美的诗篇,“屈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小时候就爱读他的作品。”屈原一直是郭沫若的精神偶像,他的青年时代正值“五四运动”狂飙猛进,反传统,反封建,摧枯拉朽,他激情喷发写了《湘累》一剧,颂赞屈原的反传统精神。

郭沫若投笔从军以后,特别是到了抗战时期,屈原已经成为他心目中的政治偶像,“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为了鼓动全民抗战,郭沫若在重庆仅用10天时间,写成五幕历史剧《屈原》,上演之后引起长久的轰动。

很显然,郭沫若的《屈原》是以文艺作品宣传政治的产物,弘扬正气,鞭打丑恶,是一种政治需要。他借屈原之酒杯,浇国人之块垒,吹抗战之号角。及至后来,郭沫若研究屈原,发表了大量著述,既有学术争鸣,也就政治斗争。在郭沫若的笔下,屈原已经被“政治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非常有差异,首先郭沫若只是崇拜屈原的文采,至于那种不屈的精神,他是一丁点都没有。
首先,在情感方面,郭沫若不是一个很专情的人,他的老婆就有三位,更别提那些不知道的了,那些被他吸引的女子在被郭沫若抛弃后,有一些想不开便自杀了,看到这些,瞬间觉得郭沫若的人品是真的不太好。他只是学习了知识却没有把正确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郭沫若的三观有点不符合常规。
再谈一下郭沫若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他就是一个说话与行动不一致的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对立阶段,他看到国民党比共产党有优势,他便投靠到国民党,可是这之前他可是指着名字骂过蒋介石的,现在又向蒋介石说好话来接受他。在文革期间,他不去了解内部情况,便直接投靠到毛主席除四旧的队伍里,写信夸赞江青,可是不久在文革被结束后,他又庆贺四人帮的瓦解。这就是郭沫若政治方面的表现,他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仗着哪边势力大他就倒向哪边。可见他的人品真不是别人对他的诬陷。
郭沫若的人品似乎不怎么样,可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又不能因为他的人品而被忽视,所以说,看一个人并不能简单的看一方面,而是应该要多个方面结合,才能了解的更为深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