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奇文究竟该给多少分

如题所述

文/履霜 近日,江苏如皋中学高三(12)班的一名学生,名为王云飞,用一堆古僻生冷的文字写成一篇高考作文《绿色生活》,被网友戏称为“穿越人”写的最牛作文。一时间,争论连连,有人称此文文学水平奇高,有人称此文有较深水平,专家自愧不如可以推读研究生,亦有人称古文字的出现不宜提倡。 近年都参与了高考改卷,手边也因朋友亲戚之托或其它带了几个高中生,常给学生讲到《赤兔之死》与《站在黄花岗门前》这之类的考场出奇之文,因此免不了要说两句。 去年湖北考生的《站在黄花岗门前》,据说得了满分,我曾给学生言及此事,涉及当下阅卷教师综合古文素养、学生心态、考场出奇等方面,感慨不已。嗣后山西徐晋如对那首诗作了点评,徐先生的意见我基本同意。而今年这篇作文,争论虽多,一已之见,却多不敢苟同。姑以打分为引(虽经此为说,旨不在打分,望读者诸君勿误会),说将出来,抛砖引玉: 一、此文可见作者之古文功力者: 1、古文字与《诗经》纯熟。不少论者认为临时可以准备几篇冷僻文字,高考场中再发挥。因此这篇文章见不出作者的写作水平。此语我不全苟同。最起码,作者的古文字是纯熟的,这种纯熟事先不可能作全盘准备,搞定几篇再临时拼凑之类。最起码,作者对《诗经》句式,汉赋中的一些篇章,是烂熟于心的,我读此文,立马涌起的是《诗生民》与《七月》,相信熟悉的读者有同感。我自已也曾试着写过一两篇古文赋,用古字那绝对是要花点功夫的,没办法一挥而就和一时准备。 2、古文写作纯熟。(请注意,古文写作熟不一定等于好)只要常写古文的读者就知道,拿到任一主题,熟悉了一定的写法,就可以随意成章。此中供以运用的工具除了必备之古文字词汇系统外,就是古文语感,而语感更多的是赖句式短长与文言虚词支撑。这篇作文多取骈文诗经句式,文言虚词使用也还不是太拗。有人以为语感差读来生硬,但这多是使用冷僻字造成的。反之,如果古文写作不熟,那是无法拿到一个主题随意驾驭一套词汇了。所以我相信报道所说,王云飞翻烂了《古汉语词典》,常读《史记》、《通鉴》。 二、此文可见作者之文学水平: 首先要说明,古文字熟与古文写作熟就不等于文学水平高。一篇文章的文学水平高下,通常在形式上有诸如文采飞扬,神思超常,修辞卓尔等元素,从内容上看,则当情感充沛,能打动读者。这是现行论文的观点。我在上一篇博文《改卷归来》中也说了这事:语文高考就考察学生的理性逻分析能力、情感、基础三大Keywords,其中文学情感是放在作文中来考察的。其实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判断,如果放大一点看,我以为,现行考察作文,考察学生的文学情感、所谓写作能力等,主要是以西方文学观为核心而移植的一种评论标准。谈到西方文学观,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是以审美情感为内涵的文学观念。然而,王云飞这篇文章,运用了古文,恐怕得另有评价标准了。毕竟,以古文之形式来表达,以西来文学质素评论其文学高下,难得其面目。所以,以下我分别从中国文学观与西方文学观来“对照”一下这篇文章的文学水平。 若以中国文学观对照,我们可称此文“体制未明”。中国传统文学,必以体制居先,古人论文,亦必如是;即便是诗,也是如此。国学大师章太炎早就解释过,“以有文字著于竹帛谓之文”,而文则衍为诸种文体,后人叫文体学。实则论文必先确认体制。随举古文,都是在体制意识下展开的:《永州八记》,“记”之一种;《腾王阁序》,以骈文写成的建筑序;《春日宴桃李园》,《兰亭》,集序;《过秦论》,论的一种。你讨论一篇文章,首先得看它的文体,然后在此标准之下品评。古人,许学夷、严羽、徐师曾、吴讷、纪晓岚等于此都有论说,此处不多引证。是颂,得有颂的样子;是记,各种记又不一样;是赋,就要看哪一类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纪行赋;是古文,也得看小类;若是诗,自不当说,七古有七古写法,五绝和五古写法不同,近体又不同,去年的湖北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冈门前》就是在这一方面遭到了徐晋如的批评。体制未明而作文中,在古人是大忌;民国章太炎也早就说过,评论中国传统文学,第一前提就是从形式之体制着手(见其《文学论略》,他以为用西来文学观为第一前提释中国文学必当“削足适履”)。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法,体制不明,我们就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判断文章的文学水平了。依此而论是文,我们的确犯了难:你说是赋?形式内容都不像;骈文?同样也不押韵;颂吧?除了句子古拙和个别句式所带来的肃穆感外,更多的是散文语气;说是散文吧,古人的散体文是大概念,是哪一类呢,不像记,更不像序,志;更不用说骚体、唐宋古文、论了。再从标题来看,《绿色生活》,这么大众化的题目,的确也看不到半点文体消息。体制未明,而又用中国传统语体来表达,我们实在是很难评价其文学水平了。 2、若以西方文学观对照,我们同样可以说“情感难达”。按此,则文学为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迷宫指引着读者陷入其中。然而这篇文章的语言迷宫恰在于用冷僻字首先制造了一个让读者难以进入的迷宫,难怪有人责之为“发奇想、哗众取宠”,担心走火入魔。事实上,即便剔除冷僻字,回到古文语境,我们也会发现作者文学情感的传达并不是“惊人”:那两段描写生态破坏后的旱涝灾害,类于汉赋,逐字读来,还勉可说得上是字句深沉,力道苍劲;但绿色生活的和谐状,我无论如何也读不出那种“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最后一段的展望,用诗经近乎祭祀的语辞,读来让人别扭,更难传达美好绿色往活的向往。如果硬要评价一下的话,那就是以古文语体形式,套上西方文学创作之体制思路,岂非一新八股? 三、结论 末了,我要附上不是结论的几句话: 1、标准给了,分打多少,是你的事; 2、个人以为,一名理科高中生,作此文,的确能见出读书的文字功底(而非文学功底),难得,若假以培养,当有所成; 3、此文有哗众取宠之嫌,我同样不赞同大力宣传,更不要说打满分了,但是我的理由却与丁启阵先生大不一样; 4、此篇作文涉及到考生、阅卷老师、专家,种种议论,我无法不为真正的古文感到悲哀。 附:江苏考生的高考奇文:《绿色生活》/王云飞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状。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jiān jiā)。每啮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qun,同狡兔,见韩愈之《毛颖传》)之三窟也。方彼之时,窋(zhú)诧之态,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见也。 今北方久熰(ōu),瀵(fèn)氿(guǐ)甃(zhòu)眢(yuān),坌(bèn)坲坲(fó),焘天幠(hū)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南疆霶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舍尽走。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同泣)啾啾。 凡此异态,非天之咎。 君不见斵(zhuó)楩(pián)焚樟,岵(hù)之为屺(qǐ),睇眄(miàn)之下,万山尽屼(wù),百尺篔(yún)簹,化为竹著。於彼幼蛇,匌(gé)不盈寸,巴蛇王虺(huǐ),尽化柈(pán)馐。玈(lu)气烰烰,上格瑶池,贫地徕贾,以丰其赀(zī)。然千丈方圆,莱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见。 呜呼!漫山设棙,遍地尽罘。此天灾也?人祸也!河海黟(yī)然,浊水仍倾,此天灾也?人祸也!斵木[算刂]竹,彍(guō)弮(juàn)待兽,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飞,蚁不得宭(qún),髬髵不见。此天灾也?人祸也! 翕合沴(lì)气,终日涽涽。天不复蓝,水不复清。未有乌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看天下,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网法,下偩几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灾。北国井冞(shēn),阵主复至,当与孔张俱歾(mò)。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叹息。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诮(qiào)己而诼共工。未之可也。闤闠所趋,不可恈恈。当思子孙后代,人己知之。然行之效,则体躆庙堂者思之,媕娿(ānē)之徒,弃不婟(hù)嫪,国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蓁蓁,町疃(tuǎn),柳榆其秝(lì)。苾葌柅柅游屮(chè)葳蕤,见柳而人不攦,视草而众不蹸,日驾双軑(dai)之车,斐斐闾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qiú),鸟不惊人,鲋游沴然。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遗祸搙孙,当修长远之道以藾万世。 今吾执笔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当唪唪,攲枝水上,当复驾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於树下,延於砖祴(gāi),搤(è)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几株。燠(yù)热之时,而可摘菱冣(zuì)菂,爇之为饘(zhān),以奉亲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02
江苏如皋中学高三(12)班的一名学生,名为王云飞,用一堆古僻生冷的文字写成一篇高考作文《绿色生活》,被网友戏称为“穿越人”写的最牛作文。一时间,争论连连,有人称此文文学水平奇高,有人称此文有较深水平,专家自愧不如可以推读研究生,亦有人称古文字的出现不宜提倡。 近年都参与了高考改卷,手边也因朋友亲戚之托或其它带了几个高中生,常给学生讲到《赤兔之死》与《站在黄花岗门前》这之类的考场出奇之文,因此免不了要说两句。 去年湖北考生的《站在黄花岗门前》,据说得了满分,我曾给学生言及此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01
如果点题了,就该给高分,如果只是哗众取宠,没有必要给高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