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古律 今律

如题 解释一下

  对联基本知识【一】

  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七个要素,即七相:【一】、字数相等,【二】、平仄相谐,【三】、词性相当,【四】、结构相称,【五】、节奏相应,【六】、内容相关,【七】、意境相容。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说了,这里举两个有趣的例子。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 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这种类型的对联常称之为绝情对。

  【二】、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原则上这一条大家都能理解,但说到字的平仄,有很多朋友对今音古音今律古律感到混乱。今音就是按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所以一二声为平,三四声和轻声为仄。古音就是数百年前的江浙一带人群的发音,也有四声,为古四声。古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以数百年前的江浙一带的发音来定平仄。今律大家都比较熟悉,古律对一部分朋友来说可能还是很模糊,学习古律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一些常用的今律为平,古律为仄的字记住(见附1).

  一言:仄。

  二言句式:仄仄。

  三言: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五言开始就比较复杂有三种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六言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实际上一种变格。

  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多为复句,下面再说。下联的句式与上联刚好相反。

  联律最典型的韵律就是马蹄律,即平平仄仄相互交替。如五言中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七言中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等都属马蹄韵。

  在出句和对句时以下几种情况是忌讳的:

  (1)孤平和孤仄:

  孤平和孤仄:指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若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如七言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三或第四个字改为平,就犯了孤仄。孤平和孤仄都联尾不论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等。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如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不算是孤平,只能算为拗句。这种拗句应补救。补救办法:只要犯一、三、五不论,改为要论就行。如上面孤平的举例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但遇到词意关系没办法改变时,必须于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不能疏忽的。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一个平声字都可算合于格律;这种办法叫拗救。补救了就不算毛病了。

  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有时可以通融。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2)三仄尾:

  三仄尾,单句中最后面的三个字都是仄声为三仄尾。例如:落雁应说姐姐俏,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仄,"姐姐俏"三仄尾。

  (3)三平尾:

  如:羞花总是妞妞娇,句式:平平仄仄平平平。妞妞娇为三平尾。

  (4)忌乱脚。

  原则上,对联上联必须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必须平声收尾。简面而之,就是“仄起平收”。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5)忌失对和失替。失对即上下联同一个位置平仄没有相对。失替即同一句中二四六字必须是平仄交替,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联中“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除以几点忌讳外,还要尽量避免四连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和四连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出句在什么时候可以出律呢?
  简单地说对联在嵌专有名词的时候可以出律。这些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词牌名称、书名、中药名、术语、电影名称等等。另外,在特定情况下嵌成语、俗语、术语也可以出律。另外拆字对联也允许出律。但是要遵照对联的韵律标准行事。

  再来说说复句。复句中的每一句的韵律同单句,只是对句脚有要求。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
  二句:○ ●
  三句:○ ○ ●
  四句:● ○ ○ ●
  五句:● ● ○ ○ ●
  六句:○ ● ● ○ ○ ●
  七句:○ ○ ● ● ○ ○ ●
  八句:● ○ ○ ● ● ○ ○ ●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例如:

  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

  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仄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说明:

  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一、平仄颠倒组合法:

  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
  二、马蹄韵模式法:

  (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
  三、三原则指导法:

  即 :①摒除单调。

  ②疏散同声。

  ③平衡平仄。

  长联驾御不易,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只要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以了。

  了解了对联格律以后,就可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含今平古仄字的出句韵律。如我的一个出句:折梅煮酒悄听雪,没有说明是用今律还是古律,那么我们可以用种韵律来对照一下:

  (出句)折梅煮酒悄听雪

  (今律)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律)仄平仄仄仄平仄

  显然如果按古律就乱律了,所以这句出联应该按今律来对。

  再如:(出句)天弦尽出无声曲

  (今律)平平仄平平平仄

  (古律)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果按今律就犯了孤仄,应该按古律来对。

  说明:

  一幅对联中只能用一套韵律,古律、今律不能在同一幅对联中混用,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有时情况复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关于平仄相谐规则也有例外的。以上规则均允许有条件的例外。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特殊联格中允许例外,例如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视具体情况而定。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例外。例: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矫健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清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说明:

  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参考资料: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