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怎么区分?

如题所述

春季
立春
2月3—5日交节
雨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3月5—7日交节
春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4月4—6日交节
谷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5月5—7日交节
小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6月5—7日交节
夏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7月6—8日交节
大暑
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8月7—9日交节
处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9月7—9日交节
秋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10月8—9日交节
霜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交节
小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12月6—8日交节
冬至
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1月5—7日交节
大寒
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24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对你的日常生活会有一定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12
一个月两个节气
第2个回答  2014-03-12
立春:2月4日前后,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 ,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95度,“寒露”节令开始。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为“立冬”季节。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大雪”节令开始。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24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