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全文

我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全文〔一定要全〕,还有韩信当时说这话的历史背景,以及韩信最终的结局。这三点全有给分,不全有就不会给分了,大家最好再跟着评一评刘邦和项羽你比较支持谁,为什么?

全文: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

白话译文: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

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

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种于是自杀身亡。

勾践逝世,儿子王要鼫(shí,石)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之《越王勾践世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越王勾践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吴国和越国并立而存,却因日久争战结下宿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老王阖闾,初尝胜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纳范蠡忠言之劝,欲灭吴国而后快。终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领兵打得大败。

越王勾践及其臣民命悬一线。范蠡请缨只身去见夫差,一番斗智,说服夫差收兵, 救下勾践。数年之后,勾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从吴国返回了越国,卧薪尝胆,暗中集结力量。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伐吴。经过一场鏖战,夫差成了勾践的阶下之囚。

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兴的宏愿。此话也是出于当时夫差想要让勾践想当初自己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范蠡以一句: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断了他的念想也断了勾践的恻隐之心。

此后,越国内乱外患全部解决,此时的范蠡看出来了,勾践不是一个可以共富贵的人,所以在其大业已成之时选择了归隐,才躲过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这句话最开始时范蠡讲的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后
深知勾践此人可以同患难、不能同富贵
于是对大夫文种说了这句话

原文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而韩信说这话的时候不是被杀的时候,是他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
后来朝中有人诬陷韩信谋反,韩信于是被押往京城长安,到长安后,刘邦赦免了韩信,从楚王降为淮阴侯。这话就是韩信这一次被抓的时候说的,是引用古人的话。

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的结局很惨,后来高祖刘邦不在朝中,吕太后想杀韩信,召韩信入宫,担心韩信不去,就找到相国萧何,萧何骗韩信入宫,因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就相信了萧何,结果入宫后就被杀了。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史书记载,当时的巨鹿太守陈郗和韩信里应外合,已经谋反,至于韩信是否真的参与此次谋反,不得而知。

至于项羽和刘邦,虽然我很佩服项羽,但是我觉得此人不可为天下君。西楚霸王虽然勇冠天下,但是从他之前的行为来看,他比较残暴,不得民心,不懂得知人善用,自大狂妄,此乃为君者之大忌(这是我老婆说的),这点的确不如刘邦。

经过秦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末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天下更需要休养生息,刘邦得天下后用“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使得天下可以很快从战争的元气大伤中恢复过来,足以证明,刘邦虽然是个小人,但是是个好皇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20
全文在《史记 淮阴侯列传》太长了,不贴出来,可以再百科找到。
下面只是他所在文段的摘录:
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 “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在说这句话,是在刘邦建立汉朝,清除外姓诸王的历史背景下,韩信知道自己的命运免不了要被肃清的时候说的。韩信的最终结局是刘邦在外平叛,吕后将幽禁在长安的韩信骗入宫中诛杀。
韩信的命运算是一个悲剧,功高盖主,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只能除之以防后患。
比较支持刘邦吧,因为他基本上靠时运个人魅力和个人的奋斗而当上皇帝的,从一个庶民到一个皇帝,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且刘邦在对秦战争中攻取城市并没有屠城,约法三章,礼遇先朝皇帝。而项羽是贵族出身,其奋斗历程并没有刘邦波澜壮阔,他攻下一座城市会屠城,后来进入咸阳,杀死秦朝废帝,而且杀掉了楚王。无论从古代的道德观还是现在的道德观,项羽都是得不到支持的。
按照古代君权神授的观点,刘邦无疑更具有登基的法统,因为从一个农民到皇帝,如果不是天授,哪会那么容易呢?
第3个回答  2010-01-20
人之所以强大于猛兽,在于最早形成了集体,既为部落,一个人即使力可通天,谋能乱世,力量终究有限,刘邦本来没有与项羽问鼎中原的资本,但刘邦有优势,因为他本身本事平平,所以能够重视人才,项羽身为人中英杰,认为天下唯有自己最为出色。刘邦市井小吏出身,笼络人心的心术自然臻至化境,收萧何,驭韩信,奖樊哙,招张良,容陈平,这些人无一不是奇才,刘邦却放之以大权,宽之以大限,所以支持刘邦
第4个回答  2010-01-20
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就以评论个人人品,我支持项羽。如果是看谁适合做皇帝或是帝王,那就支持刘邦了,用人方面还是胜过项羽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