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的扬州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4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文学史上那么多著名词人,说实话,我对姜夔是不大感冒的。尽管杨万里称赞他的诗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就是上面这一首扬州慢,也是因为有扬州二字,而我对扬州十分感兴趣,才喜欢读它。读它之下,清冷悲哀,真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个好地方,烟雨繁华,吴侬软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美得得天独厚。
一提起它,最先让人想起的就是隋炀帝。这个残暴奢侈的皇帝一点不让秦始皇,人家干什么,他也干什么,人家建宫殿、修园林、筑长城,他也建宫殿、修园林、筑长城,人家没干过挖运河的事,他也干过,驱使数十万乃至百万民工,挖掘一条一千三百多里的运河,一路从长安挖到了当时的江都,也就是扬州,并且栽植杨柳,命名隋堤,建离宫四十多座。如此劳民伤财,就为的到扬州看一眼琼花。
到了唐,这个大运河也无意间成了一件好事。扬州紧邻长江,成了南北交通枢纽,贸易口岸,大大促进了扬州的发展与繁荣,这一点倒是隋炀帝没有料到的,可谓歪打正着。只是再歪打正着也不能给他平反,这个家伙太残暴和奢侈了,竟然在运河里倒油,路上铺粟,纤夫拉船,一路巡行。
因为扬州的繁华,富商巨贾云集,达官贵人趋附。相传有个先生问他的弟子,如果升官、发财、成仙可以任选一个,你喜欢什么。那个弟子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把三个全给选了。这当然只能当寓言听,哪有天底下的好事全给一个人占了的?当年大诗人杜甫想去扬州,托人打听那里的米价后竟没敢成行。 烟柳繁华地,居之,大不易呀。
因其美,吟咏词章就丰。
李白写过“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更不得了,一气写了三首:
其一、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其二、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其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竹帘总不如。
这个大才子真享受,名城、美人、春风、仙梦,不知道是他真的可以这样享受,还是略有艺术上的夸张。不管怎样,扬州的名气因为他的妙笔越发的传扬了倒是真的。
李唐时代过去,五代十国来临,整个中原战乱频仍,扬州从烟花佳丽云集的名城衰败破旧了,一袭新衣变成了敝袍。
到了宋,全国统一,但却始终恢复不了元气,外患四起,契丹和女真还有西夏虎视眈眈。宋王朝自来的软弱,宋主历来主和,把主战派自己打自己,打一个七零八落,包括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良将岳飞,罢官寇准,等等等等。要不说宋朝的戏文格外的多,越是矛盾激烈冲突才能有戏产生呢。我们这一代是小的时候听着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和《岳飞传》长大的。
北宋在徽钦二宗的手里可耻的灭亡,二帝被掳,据传说光着脚丫子在烧热的铁板上来回地走,象烤鹅掌一样。
康王赵构偏安南京,成立了南宋,小朝廷把扬州当成了自己的安乐窝了。可惜这也不长久,金后攻陷南京,直逼扬州,又把正在那里的高宗吓得屁滚尿流,一路逃到临安(杭州)。
扬州象个美女,被金兵糟蹋了。姜夔路过此地,所看到的是“雪夜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中心有感,以成《扬州慢》,序里还说千岩老人说它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就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个如花扬州,竟然成了野草丛生,荒凉衰败的空城,不复有金粉温柔,怎不让人仰天悲叹。就算杜牧重新来到此地,怕再也赋不出诗句。而二十四桥边的红芍药又在开给谁看呢?
到了明清,扬州又经历一场大劫。
明清交替,交战激烈,出了一个叛徒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领兵倒戈,引清军入关,也出了一个抗敌英雄史可法,据守南京,困守孤城,得不到南明小朝廷的支援,只好孤军奋战。从弘光元年(1645年)4月15日到25日,这就是扬州十日保卫战。清兵至少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万多人,可谓敌众我寡。多铎不断派明降将劝降,史可法说:“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接着多铎亲自出马,连发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全部付之一炬。接着他又一气写下了五封遗书,除一致豫王多铎,其余都是给家人母亲、夫人、叔父、兄弟的,21日又作遗书给母亲和夫人:“……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25日城西北崩塌以后,清兵攻入,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杀,部属强行夺过佩刀,拥其走入小东门,清兵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遂被俘。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骂不绝口,严加拒绝,壮烈牺牲于南城楼上,时年仅44岁。
至今扬州城还有一座史可法的纪念馆,门前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清兵杀害史可法之后,又血洗扬州,屠城十日,十日之内,残杀八十万人,真是血流漂橹,绝非夸张。
转眼间,扬州从遥远的年代向着今人走来,沐着风沐着雨,带着伤带着痛。现在,且让它睡在温床,好好休憩。
一曲扬州慢,一段扬州曲,轻重疾徐不由人,且看悠悠东流水。
第2个回答  2006-09-24
扬州城破,清兵杀害史可法之后,又血洗扬州,屠城十日,十日之内,残杀八十万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9-25
宋金交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