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崤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如题所述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一意孤行。当秦穆公得到杞子的密报,虽然向蹇叔咨询,但显然蹇叔的意见与之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冷静客观地分析各国形势,而是逞强拒谏。蹇叔一谏两哭,赤胆忠心;秦穆公一“辞”一骂,执迷不悟。于是,刚愎自用的秦穆公草率地决定出兵偷袭。
实际上,蹇叔独具慧眼,韬略过人。“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蹇叔一针见血地指出长途偷袭不符合战争规律。接着,蹇叔从秦、郑、晋三个角度表达了反对意见。秦军长途跋涉,“必有悖心”,军心会涣散,军纪会松弛;郑国会有防备,秦军偷袭并无把握;最重要的是越过晋国偷袭,晋国不会坐视,“晋人御师必于肴”。故事后来的发展一步步地印证了蹇叔的论断。可是秦穆公一心称霸,不肯错失晋国国丧、秦有内应这样的所谓的良机,断然出兵。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恐怕要对秦军惨败负主要责任。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军在滑地邂逅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介商人,本要到周地做买卖,结果在滑地偶遇来者不善的秦军。弦高的两个举动给秦军以震慑,并直接导致秦军统帅放弃攻打郑国,为秦军在肴之战中惨败埋下伏笔。弦高用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师,犒师时说的一番话,谦恭有礼,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不要轻举妄动;表面上是说为秦军提供粮草,做好保卫工作,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弦高的话天衣无缝,蒙蔽了秦军统帅,挽救了郑国。弦高在用犒师的办法稳住秦军的同时,还通知郑国国君秦军的动向,以便采取措施。这里表现了弦高忠诚爱国、机智灵活、能说会道的形象特征。秦军本来气势汹汹,想要偷袭郑国,在弦高的震慑下不得不退兵,秦军怎能不沮丧?一只萎靡不振、军纪涣散的队伍又怎能抵挡以逸待劳的强大的晋军呢?因此,秦军惨败。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国君臣(指秦穆公和秦军统帅孟明)低估了晋国君臣(尤其是原轸)的智慧。秦军在晋国国丧期越过晋国去偷袭郑国,本应充分考虑晋国可能的军事动作。但即便在蹇叔的一再提醒下,秦穆公还是草率地决定出兵,秦军统帅也未见得把蹇叔“晋人御师必于肴”的殷殷嘱托牢记心中并心存戒备,否则秦军何至于落得全军覆没、主帅被擒的下场?
实质上,晋国老臣原轸颇有智慧。他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为伐秦找到了堂而皇之的借口,站在维护晋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认为伐秦是“谋及子孙”,不伐秦是“纵敌”,会产生祸患。不得不说,原轸是晋国的无双国士,为晋国的长远发展殚精竭虑。他看到了秦军东征袭郑是秦穆公向东扩展利益试图称霸的野心的体现,倘若秦国得逞,必然会威胁晋国利益。所以原轸力排众议,晋国果断出兵两面夹击秦军。因为晋军以逸待劳,两面夹击,秦军长途跋涉,疲惫散漫,小觑晋国,秦军惨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可以从秦军惨败中汲取这样的人生智慧:
1.做重大决定时切勿草率,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要三思而后行。
2.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要先冷静下来,切勿冒失。
3.国难当头时,要勇于毁家纾难,汲汲于个人得失不可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1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襄公率军在崤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二十五年,郑文公及相继亡故。协助郑国守城的秦大夫杞子差人密报,请其乘机发兵袭郑,争霸中原。秦主政大夫蹇叔认为秦军孤师远征,不易成功,且须穿越晋境,易遭晋军伏击,反对出兵。秦穆公东进心切,不听蹇叔之言,遣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自出兵,经晋南部的崤山隘道,于次年二月抵滑国(今河南偃师西南)境内。值郑国商人弦高贩牛途经滑国,其判定秦军将袭郑,遂假托奉郑君之命,犒劳秦军。孟明视等认为郑已有防备,遂放弃攻郑,灭滑后撤兵。对秦攻郑之举,晋新君襄公及其谋臣先轸认为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挑战。为维护晋之霸业,晋襄公决定待秦军疲惫回师之时在崤山设伏歼之,并遣使联络附近的姜戎配合晋军作战。四月初,晋襄公亲率大军埋伏于崤山隘道两侧的高地。秦军因东进途中未遇任何抵抗,故于归途中疏于防备。四月十三日,晋军俟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区后,突然发起猛攻,全歼秦军,俘孟明视等三将。 点评: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彻底的大歼灭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伏击歼灭战。是役晋国大获全胜,对于扼制东出争霸中原,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利用山地复杂地形伏击车兵部队而取胜的著名战例,对于春秋时期军队装备和兵种的发展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来讲,晋军的作战指导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在秦军东出袭郑时,能及时了解秦之决策及秦军行动,足见其解决了“知敌情实”、有备而战这一重要环节,抓住秦决策错误,疏于防御的弱点,果断出兵截击秦军,足见其军事指挥的坚定和灵敏;选择有利于邀击的地形,联合长于山地作战约姜戎步兵配合协同自己的行动,成功地用伏击战方法给对手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足见其作战指导的灵活、高明。它战胜强敌,实非偶然。但是,就晋国争霸战略全局来看,崤之战的发生及其后果,则是有得有失,且是失大于得。它虽挫败了秦东进争霸的企图,使秦国的军事实力遭到严重的损失,然而却破坏了秦、晋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此后两国间争战不断,致使泰国转而同结盟,长期同晋国为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1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