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伊始,秦国为何用王龁为主将,而不是一直对韩作战的白起?

如题所述

平之战是一点点扩大规模的,战争初期王龁是够主将资格的

王龁相对于白起来说名声并不大,在长平之战前,史料上可能都没有记载王龁的事迹,然而就长平之战初期来说,规模并不是很大,从这一方面来说没有启用白起也说得过去。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决定放弃攻打齐国,而攻打身边的韩国,白起率兵攻占了野王,将上党与韩国国都的联系切断,为此韩国答应秦国将上党割让给秦国。

但是在这个时候,上党的郡守冯亭谋划拉赵国下水,联合赵国的力量来对付秦国,于是率领百姓投降赵国,赵孝成王答应了冯亭的请求也决定接受上党。

秦国派出王龁去接收上党,而赵国亦派出廉颇前去接收上党,双方在上党地区互有军事冲突,两方也不断增加兵力,最终战事扩大为长平之战。

我们按照资料对长平之战的人数估算赵国被坑杀四十五万,秦军亦伤亡二三十万,也就是秦国最少发动了五十万人。

所以,长平之战初期,双方都没有这么多人,赵军四十五万,秦军五十万是参加这次战争的总人数,即使一个流量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某一时点的概念。

在打仗的关键时期,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去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单就这一点来看,王龁为主将的时候,秦军人马不会在多说。

白起当时可能驻扎在野王,震慑韩、魏、楚三国

《史记》上关于长平之战中白起的记载是,攻占野王后就停止了,直到派他为长平战场担任主将之前基本没有记录,这个时间段,白起在哪里,在做什么呢?

纵横认为白起应该就在野王,震慑韩、魏。

白起打下野王后,估计韩国将领一听到白起这个名字心里就发麻,哪里还敢再去与白起交战,长平之战规模逐渐扩大之后,秦国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韩、魏、楚三国帮助赵国。

想一下,秦国国力固然比赵国要强大一点,但是如果这个时候韩、魏、楚如果能够出兵三十万,相信都是秦国所无法接受的。

如果不是赵国趁火打劫夺取上党先失去道义,韩国就是拼了老本也会帮助赵国一把的,对于秦国来说,不能出现任何的如果,白起在野王监督三国动向,震慑三国也算情理之中了。

当时能够震慑三国的只有白起,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并没有和赵国发生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主要的对外战争对象就是对韩、魏、楚,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斩杀二十四万的韩魏联军,公元前273年(昭王三十四年),白起进攻魏,拔取华阳,使芒卯败逃,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

公元前264年(昭王四十三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

除了对韩、魏的作战外,白起还率兵进攻了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迫使楚王逃离郢都,向东奔逃迁都到陈。

可以说,以白起的战绩,驻扎野王对于三国来说都是一种军事上的震慑。

秦昭襄王罢免魏冉,白起应该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从另一方面来说,纵横也认为白起应该是反对上党战事扩大化的。

我一贯的认为,上党事件赵国不遵守道义在先,如果秦国能够通过外交手段给予打击,必然更加孤立赵国,然而秦昭襄王发动的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将整个秦国的国运压了上去。

白起的思想应该也是受到魏冉的影响,因为白起就是魏冉提拔起来,并且重用的人,魏冉的对外扩张计划是逐步蚕食,跟各国之间的战争,虽然互有胜败,但终究是逐渐强大起来。

所以,长平之战的时候,秦昭襄王压根就没有想到启用白起。

尤其是在当时,秦昭襄王亲政后,罢免了宣太后和魏冉后,白起在秦国的政治身份其实很尴尬,前文已经说了,白起压根就是魏冉的人。

范雎为了取代魏冉,因此不断挑拨秦昭襄王与魏冉的关系,白起肯定也受到了冲击。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白起后来为长平之战的主将,并且使得秦国取得了成功,但是不久就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对秦国居功至伟,没有反叛之心,为何还会被赐死,根本一点就是秦昭襄王不信任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4
因为王龁同赵括一样名不见经传。而当时的白起已是秦国名将,六国惧怕。
为了达到麻痹赵国的目的。秦国利用王龁作为引子。暗地里偷梁换柱,让白起担任实际主将,指挥军队。
第2个回答  2020-04-05
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已经战功累累,比如垂沙之战大败楚军,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华阳之战,击溃赵魏联军,在对楚作战更是战功显赫。
第3个回答  2020-04-05
因为秦王怕韩国、魏国和楚国前来增援赵国,让白起驻守野王,对三国起到震慑作用,让他们不敢去增援赵国。
第4个回答  2020-04-05
因为秦国正是看中了前者具有宏观的战略眼光,而后者的资历是比较浅的,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