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三峡》哀转久绝的绝读音问题

我们学《三峡》的时候老师读zhuan三声,但语文练习册上明明标注“转”为通假字,通“啭”。按通假字的读音规则应该读四声而不是转的三声啊!
请高人解答- -!
错了- -是转不是绝~

(啭)
zhuànㄓㄨㄢˋ
不管转是什么意思都应该随着啭的读音来读吧

[āi zhuàn jiǔ jué]

出处:北魏·郦道元《三峡》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白话释义: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6

语文练习册上明明标注“转”为通假字,通“啭”。按通假字的读音规则应该读四声。

出处:北魏·郦道元《三峡》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白话释义: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的赏析内容

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2-23
肯定是你们语文练习册出错了,这个字不是通假字。你要看语文书上是否说此字为通假字,只有教科书说的才准。
这是我《水经注》一书中的解释: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它这里的转应该是婉转的意思。当年我们学这篇文章时,印象中似乎就没说这个字是通假字。
你看再看看其他人的答案吧!
第3个回答  2010-01-03
我们老师也讲得是三声,老师还特别让我们注意了呢。这个转字,是婉转的意思。
既然是语文练习册发现的,估计就是写错了。教科书上教的就是三声,到时候你按照语文练习的上的答案回答,老师给你打错也于情于理,你在拿着语文练习册让人家给你改回来,这不合适。对吧?反正,不管怎样,你得按教科书上的走,咱这是硬式教育,即使教科书上写的不太合理也没办法。你就按教科书上的答案就行了,甭管别的。
第4个回答  2009-12-23
zhuan三声,通,婉转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