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

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

是浙江的传统筝曲,由王巽之传谱,范上娥整理改编。此曲在编配上添加了很多较新的弹奏技巧,以此来辅助乐曲意境的表达。此曲将“高山流水”一词的本意——指代自然壮丽的景色,与乐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中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象作为乐曲的表现内容,借景抒情。此曲具有古朴典雅,浑厚细腻的特点,倍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器乐曲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一提起中国古典音乐,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起它。“高山流水”一词,也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关于“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人利用此典故,创作了供说书艺人使用的“话本”。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又将其整理充实丰富,最终形成白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1,载于他的话本集《警世通言》中,从此广为流传。《高山流水》原本为古琴曲,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2,其解题称:“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在我们听到的古琴曲是《流水》。古筝借鉴了“高山流水”的典故,传有《高山流水》一曲。此曲在不同的筝派存在着不同的版本。比如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就是在五十年代将原本存在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联缀演奏,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河南筝派也有一个《高山流水》,相传是艺人们见面必弹的曲目,表示“得遇知音”。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谦虚与客套的社交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古筝曲《高山流水》的不同版本多为互不相同的乐曲,这些乐曲,包括本章讲解的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流水》也都是完全不同的,演奏者不要混淆。 从整体结构上说,此曲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高山”部分运用双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大抓套同度按弦、低音区打弦等技法,描绘了高山的美丽景色:或群峰叠起,连绵起伏;或奇石林立,直插云端;或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或野果压枝,山花烂漫……同时,将高山的雄伟气势表现了出来。“流水”部分在连续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时,着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有机地加入了按颤弦、同度按弦等技巧,描绘了一泄千里的高山瀑布,也描绘了丁咚作响的山麓清泉:或云雾绕山,瀑挂前川;或涓涓流水,小桥人家;或一泻千里,声震寰宇;或细流潺潺,清澈透天……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弹奏《高山流水》,首先情感要投入,要具有想象力。从对乐曲本身的理解出发,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对大自然的热爱,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借曲抒情,以曲言志。要带着这种情感,去处理作品,完成作品,让一个个带着情感的音符,从心底滚动而出。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山和水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时至今日,当西方文化正在一点点地侵蚀古老东方文明的时候,当现代社会中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几乎荡然无存的时候,当我们言必称美国的时候,一曲《高山流水》还可以让我们回想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0
是浙江的传统筝曲,由王巽之传谱,范上娥整理改编。此曲在编配上添加了很多较新的弹奏技巧,以此来辅助乐曲意境的表达。此曲将“高山流水”一词的本意——指代自然壮丽的景色,与乐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中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象作为乐曲的表现内容,借景抒情。此曲具有古朴典雅,浑厚细腻的特点,倍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器乐曲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一提起中国古典音乐,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起它。“高山流水”一词,也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关于“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人利用此典故,创作了供说书艺人使用的“话本”。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又将其整理充实丰富,最终形成白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1,载于他的话本集《警世通言》中,从此广为流传。《高山流水》原本为古琴曲,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2,其解题称:“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在我们听到的古琴曲是《流水》。古筝借鉴了“高山流水”的典故,传有《高山流水》一曲。此曲在不同的筝派存在着不同的版本。比如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就是在五十年代将原本存在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联缀演奏,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河南筝派也有一个《高山流水》,相传是艺人们见面必弹的曲目,表示“得遇知音”。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谦虚与客套的社交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古筝曲《高山流水》的不同版本多为互不相同的乐曲,这些乐曲,包括本章讲解的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流水》也都是完全不同的,演奏者不要混淆。 从整体结构上说,此曲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高山”部分运用双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大抓套同度按弦、低音区打弦等技法,描绘了高山的美丽景色:或群峰叠起,连绵起伏;或奇石林立,直插云端;或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或野果压枝,山花烂漫……同时,将高山的雄伟气势表现了出来。“流水”部分在连续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时,着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有机地加入了按颤弦、同度按弦等技巧,描绘了一泄千里的高山瀑布,也描绘了丁咚作响的山麓清泉:或云雾绕山,瀑挂前川;或涓涓流水,小桥人家;或一泻千里,声震寰宇;或细流潺潺,清澈透天……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弹奏《高山流水》,首先情感要投入,要具有想象力。从对乐曲本身的理解出发,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对大自然的热爱,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借曲抒情,以曲言志。要带着这种情感,去处理作品,完成作品,让一个个带着情感的音符,从心底滚动而出。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山和水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时至今日,当西方文化正在一点点地侵蚀古老东方文明的时候,当现代社会中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几乎荡然无存的时候,当我们言必称美国的时候,一曲《高山流水》还可以让我们回想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2个回答  2015-12-20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金唱片,并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伯牙
全名: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荀子《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高山流水》在唐朝以前本为一曲,在唐朝期间分为《高山》、《流水》二曲,皆不分段。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高山流水》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神奇秘谱》,

归入《太古神品》中,其解题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所辑很可能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近代琴家侯作吾将《天闻阁琴谱》中的《高山》、《流水》二曲揉合成一曲而闻名古琴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