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没有宰相,为何还有《宰相刘罗锅》?

如题所述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也算是位列宰相了,而影视作品或民间传说中为了凸显主人公的地位,便以世人都比较熟悉的宰相称之。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扩展资料:

1、宰相的起源

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

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2、宰相的职务变迁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宰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3
历史上的宰相,从来就不是个正式的、具体的官职名称,而是一个范指,早期一般都是特指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一人而已,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宰相,以诸葛亮为例:他正式、具体的职务是“丞相”而不是“宰相”,但仍可被视为“宰相”,因为他符合这一基本要件: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干脆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将原先的丞相职权进行了分解,由费祎、蒋宛等人分别担任,目的就是人为造成相互制肘,防止一人大权独揽,对皇权造成威胁。
纵观我国的封建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宰相”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限定特指“最高行政长官”一人,只要是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行政长官,都可以视为宰相的,比如康熙时期的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当时就被称之为“明相”,索额图则被称之为“索相”,这里的“相”,指的就是宰相之意,到了雍正时期,军机处成立,属于国家最高中枢机构,此时有资格被称之为军机大臣的,一般都可视为“宰相”,乾隆时期刘镛被视为“宰相”就很正常了,其实和珅也是可以被称为“和相”的,但要分在什么时候,比如他在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叫,此时离最高行政机关还差得远呢,后来进入军机处,并任文华殿大学士之后才可以,不过人们一般不会这么称呼他。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后,废除宰相一职。中国古代史上从此再无真正的宰相。不过以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和能力没有宰相的辅佐他处理不了那么多公务,只好设置内阁来作为皇帝的直属秘书机关。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相当于内阁。内阁和军机处人员相当于宰相,所以被尊称为“宰相”或“相”。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刘墉即使是按照清朝称“相”的标准,也只是勉强能沾边,而“罗锅”刘墉其实连边都不沾。乾隆时期刘墉身高超过一米九,和人说话常需弯腰,到嘉庆年间,八十多岁的刘墉已经出现老年性驼背,嘉庆皇帝曾经戏称其为刘驼子。但是直到刘墉去世,也没有人称其为刘罗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5-22
这部电视剧本来就不合史实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