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突出教学重点

如题所述

教学改革的主要日的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抓住历史教材重点,尽可能创造出最佳课堂效果,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新课导入抓住教材重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我讲“宋金对峙”这一课题。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引入“岳飞抗金”这一重点。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我先挂出邓世昌的画像,学生便可浮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冲锋陷阵的场面。讲“隋唐文化”时,先复习提问有关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交通发达、中外交往等内容,然后再导入新课——“灿烂的隋唐文化”。课堂教学中,复习提问是为导入新课而设的。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旧课程与新课之间的重点内容和因果关系。教师要善于“导”,就要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揭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且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为启迪学生思考作好准备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材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授课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成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白学能力。我在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时,把重点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卡片,预习时发给学生,授课前卡片内容义出现在小黑板上。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阅读课文,并随时填写卡片。具体要求是:
  1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宋神宗)即位后,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并希望达剑(富国强兵)的目的。
  3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4 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有: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5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a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b (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
  前后不到10分钟,同学们就把卡片全部填上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容,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教师授课启发分析教材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其主要内容,解决了部分问题,接下来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疑难,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的目的。
  我讲完“辛丑条约”这一目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逐步加深这一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师生问答。
  我静先问:请简要回答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又问: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多数学生回答: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再问: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多数同学能答出:太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我再问:今天学的《辛丑条约》的影响呢?同学们全都答对:中国完企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按时间先后,同学们是否能说出规律呢?这个问题很少有同学答出。这时,我边问边板书“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至此,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带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逐步加深的。
  最后补充说,这一规律说明帝国主义侵略、贪婪的本性,也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的教法,联系旧知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己推理出结论,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
  
  四、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每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和理解了一些历史概念,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归纳重点的内容,自觉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结论。以世界近代史“空想社会主义”一课为例,开始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圣两门、傅立叶、欧文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史宴出发,分别阐述三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主张。我采用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我提示: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但都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反对阶级斗争,即主张阶级调和。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空想社会主义不能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懂阶级斗争,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学生参与归纳课文重点,既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帮助其构建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五、课堂练习时围绕重点内容
  
  为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在把握教学大纲的胁提下,紧紧围绕绕材重点,结合“双基”编好练习题,山易到难,逐渐加深,一题多型,以少胜多。我讲“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
  A 楼车 B 筒车 c 翻车 D 水排 E 曲辕犁
  1 哪些是庸朝时候创造的?(BE)
  2 哪些是两汉时候创造的?(AD)
  3 哪些是灌溉工具?(Bc)
  4 哪些是靠水力转动的?(BD)
  5 哪些是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的?(BD)
  这样的专题练习,不但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有关基本概念,而且掌握各主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抓住本质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实践证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6
教学改革的主要日的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抓住历史教材重点,尽可能创造出最佳课堂效果,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新课导入抓住教材重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我讲“宋金对峙”这一课题。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引入“岳飞抗金”这一重点。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我先挂出邓世昌的画像,学生便可浮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冲锋陷阵的场面。讲“隋唐文化”时,先复习提问有关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交通发达、中外交往等内容,然后再导入新课——“灿烂的隋唐文化”。课堂教学中,复习提问是为导入新课而设的。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旧课程与新课之间的重点内容和因果关系。教师要善于“导”,就要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揭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且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为启迪学生思考作好准备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材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授课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成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白学能力。我在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时,把重点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卡片,预习时发给学生,授课前卡片内容义出现在小黑板上。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阅读课文,并随时填写卡片。具体要求是:
  1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宋神宗)即位后,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并希望达剑(富国强兵)的目的。
  3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4 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有: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5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a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b (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
  前后不到10分钟,同学们就把卡片全部填上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容,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教师授课启发分析教材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其主要内容,解决了部分问题,接下来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疑难,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的目的。
  我讲完“辛丑条约”这一目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逐步加深这一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师生问答。
  我静先问:请简要回答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又问: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多数学生回答: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再问: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多数同学能答出:太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我再问:今天学的《辛丑条约》的影响呢?同学们全都答对:中国完企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按时间先后,同学们是否能说出规律呢?这个问题很少有同学答出。这时,我边问边板书“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至此,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带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逐步加深的。
  最后补充说,这一规律说明帝国主义侵略、贪婪的本性,也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的教法,联系旧知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己推理出结论,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
  
  四、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每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和理解了一些历史概念,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归纳重点的内容,自觉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结论。以世界近代史“空想社会主义”一课为例,开始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圣两门、傅立叶、欧文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史宴出发,分别阐述三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主张。我采用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我提示: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但都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反对阶级斗争,即主张阶级调和。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空想社会主义不能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懂阶级斗争,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学生参与归纳课文重点,既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帮助其构建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五、课堂练习时围绕重点内容
  
  为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在把握教学大纲的胁提下,紧紧围绕绕材重点,结合“双基”编好练习题,山易到难,逐渐加深,一题多型,以少胜多。我讲“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
  A 楼车 B 筒车 c 翻车 D 水排 E 曲辕犁
  1 哪些是庸朝时候创造的?(BE)
  2 哪些是两汉时候创造的?(AD)
  3 哪些是灌溉工具?(Bc)
  4 哪些是靠水力转动的?(BD)
  5 哪些是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的?(BD)
  这样的专题练习,不但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有关基本概念,而且掌握各主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抓住本质的能力。
  以上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实践证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