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出版社里的重要课题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了解西周的建立:

西周(约前1046—约前770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为维护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

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奴隶社会瓦解时

期。

战国时期(前474-前221年),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改称王,为富国强兵,开始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秦朝。

2、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崭新的政治风格

目的: 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对象: 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义务:向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守土作战、朝觐述职等义务。(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

影响:

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促进文化交流,扩大统治疆域。

局限性: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典型的政治特征

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目的: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

定的等级结构

影响: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同时

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者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体现。它

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①王权与神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的统一(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

前提条件: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蒙恬)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和直道,收回河套

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勾通湘水和漓水,把长江和珠江连在一起),设置三郡:

南海郡、象郡、桂林郡

管辖“西南夷”,纳入版图: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临洮、北到长城一带。

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中央官制: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评价: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变成一个人的政治

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后世习称“三公”:即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主管军事)。

3、理解郡县制度的建立和作用: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使等职官;县隶

属于郡;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乡——里)

郡县制的特点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其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评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 (郡县与封国并行)

危机: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封国)之乱”;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

集权,采取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和颁布“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危机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在中央设中书省(决策或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尚书省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唐代中央机构: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宋代中央机构: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实质:扩大宰相人数,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设立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以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区划设置:行省、腹里、宣政院辖地(西藏)

权力行使:受中央的节制,没有中央的同意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监督控制:中央监察、省官互迁、定期向皇帝述职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后代沿用、影响至今。

     元代中央机构:

     

 

 

5、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含义: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察举制:由官吏向中央察访推荐合适人才,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2)特点:世官制——血缘门第、贵族世袭

           察举制——以官举士、世族垄断

           科举制——考试选官、维护统治

(3)演变:秦汉以前以世官制为主(以宗法制为内核的分封制即为世官制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官员举士,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之一)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4)评价:①世官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但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②察举制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带有封闭性;

           ③科举制扩大了专制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其考试选官方式带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但考试范围局限于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自由,更不利于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的培养。

6、小结:⑴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度;宋:中书门下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置军机处。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⑵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制。

(3)、矛盾:A.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B.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其斗争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制。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原因: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权分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实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大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作用:进一步巩固了皇权(不能制约皇权)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设置:清朝雍正年间设置,后成为常设机构

特点:职事广泛,中枢辅助,秘书班子,人员钦定,秉旨办事,效率较高,封闭性强。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标志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发展到顶峰。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维护了国家统一,在恢复发展古代经济方面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