筢的拼音和意思

如题所述

筢的拼音:[pá],意思:名词,筢子;搂柴草等的工具;多用竹制;一端有齿。

筢,五齿筢,用以取草也。——《字汇》

拓展知识:

竹筢的编制工艺

筢是农耕时代的一件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这个字是一个象形字,从这个字的组成就可以看到,它最初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

过去,柴草是农村烧火做饭的主要燃料。竹筢是农户用以拾草的专用工具,家家必备。大毛竹、条子是编竹筢的主要原料。

编竹筢需20多道工序,主要有购料、锯竹、擦竹筒、打墨、劈齿、刮齿、打麻经、合绳、结扣、生火(用谷糠)、摆齿、曲齿、钢齿、脱扣、对墨、查拉筢、剁槽、勒筢、编筢、钻筢、整理等。

编竹筢的主要工具有筢刀、锯子、刮板、筢模子、轧板、垫木、垫子、筢扣等。筢刀长一尺左右,刀柄和刀身为一体,刀柄处收薄用竹板夹缠藤子条,后改为线布类缠紧。筢刀刀身宽约6.7厘米,有肚,厚约7.8毫米,刀刃为钝锋,刀背部比刀肚稍薄,呈平面。

筢刀刀肚主要用于劈竹子时将竹子撑开,操刀时刀肚能使筢齿的宽窄合适。垫子是两块约5~7厘米的方木,编筢时垫在边齿下以防往下琢条子时筢齿被折断。垫木是编筢时用来垫起筢叉子,以便于编制。轧板是编筢时将筢叉子踏牢,以便编制。

1、购料

主要是购买竹子,也称挑竹子。竹子质量不一,太青的较嫩,曲齿时容易蜷齿,俗称蜷钩。筢蜷钩容易断,不抗用。竹子外皮有黑点的,俗称出了痣子,出痣子的竹子韧性差,弯不出钩来。上好的竹子青里带黄,所以要挑竹子。

除了购竹子外,还要购条子。条子不能用太粗的,一般是筷子粗细的合适,这种条子俗称“筢条”。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般都用楋条,60年代后因楋条紧缺,改用杨条。

2、锯竹

锯竹时,竹筢匠用自制的一种三脚架,三脚架是用丫杈树枝的两叉落地,丫杈处凿一孔,穿过一棍木,棍木一端落地,一端与丫杈树枝形成交叉被称为“竹竿架子”,锯竹时将竹竿放在两个竹竿架子的交叉上。锯竹的锯齿细、齿小。

锯竹时,竹筢匠不时用手指一拿一拿(伸开手掌,将大拇指和中指尽量在一条直线上,二指紧贴竹筒,大拇指尖与中指尖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拿)地测量竹筒的长度,尽量把钩子的顶端延到竹节上,这种筢钩坚固耐磨寿命长。

没有竹节的筢钩被称为“木构”,木构筢齿不耐磨。根部一般节密以三节、三节半为一截,中上部一般为两节或两节半为一截。根节一般用做密筢、板筢。

3、擦竹筒

竹子锯好后,因外皮不洁净有竹灰、泥等,用竹瓤子或草加细沙、水擦拭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有的用姜黄颜色兑上一遍色子,使竹筢外表美观。20世纪70年代后,大集体时一般都不擦拭竹筒,也不上颜色。

4、打墨

用毛笔在竹筒上斜画一道墨,这道墨必须画一圈,其用途是对筢齿时按着这道墨来对。

5、劈齿

筢齿,即将竹子劈成一根根竹条,称为筢齿。劈筢齿时使用筢刀,先用一块竹板作比子,设有两个筢齿或四个筢齿的比子,目的是将筢齿的宽窄劈得均匀。

每量一下就用筢刀轻轻地在竹筒的顶端划一下,以作记号,记号都是划在筢钩的一端。划好记号就将竹筒先平劈两半,再按着记号以四个齿为一板开始往下劈竹瓤子,因为竹子太厚不易于曲齿、编制,必须把过厚的部分劈去,又称揭瓤子。

劈去瓤子再将竹板劈为筢齿。劈齿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技术好的劈出来的筢齿宽窄均匀,厚薄合适,而且还不浪费材料。

6、刮齿

筢齿劈出来以后,因里面和两边都有竹刺且厚薄不均,必须用刮板将齿刮均匀。刮板为一把平刀,两端打有曲鼻钉在一木把上,刀刃下边钉有铁条。刮齿时铁条掠过筢齿,刮刀将竹瓤刮平、刮细。

7、打麻经

用拨锤子将麻皮打成经绳,其粗细1.5厘米左右。经绳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勒筢;二是两股经绳合起来结筢扣。

8、合绳

即将两股麻经合起来成绳。

9、结扣

即结筢扣,一般在擀面杖上结,在粗细适中的擀面杖上结好扣,撸下来即可,也可用其他粗细合适的棍棒作绳扣模具。

10、生火

过去曲齿一般用谷糠,多在明间的正北部位平铺几个土墼作为挡,在土墼的南边整齐地堆好谷糠,都是用木板整理整齐,压紧。然后将竹瓤子撒在谷糠上点燃,使谷糠慢慢暗燃。

11、摆齿

谷糠点燃后,将竹瓤子灰清理掉,开始摆齿。摆齿时,齿与齿之间间隔一指多,便于曲齿人用手去拿筢齿,不至于在拿齿时蹭着相邻的筢齿。

12、曲齿

将劈成的竹条一端弯曲成钩,叫曲齿。曲齿时,一人曲齿,一般由男人操作;一人摆齿,由女人或孩子摆齿。曲齿者一手拿筢齿模子(也叫筢模子),一手往筢齿上套扣。筢齿刚从火上取下来还烫手,要迅速曲成套钩。

13、钢齿

把筢钩曲成后,因为怕钩子受潮后直钩,因此筢匠研究将筢钩曲成后放在谷糠火堆一旁烘烘,俗称“钢齿”。钢齿分为钢一个齿或两个齿,钢一个齿即钢一个时把前面钢的那个拿掉,一般都是钢一个齿。

钢两个齿即烘两个齿,钢第三个时,拿去早钢的那个,钢两个齿即钢的时间长一些,一般是夏季防潮钢两个齿。因为钢齿花费时间,也费事,所以一般都不钢齿。

14、脱扣

即把筢齿曲成或钢好后,放在一边冷却。等筢齿冷却了,便进行脱口,倒出筢扣好用。

15、对墨

把筢扣脱去后,在靠墙的地方钉两个橛子,横担一根竹竿,把筢齿钩挂到竹竿上,按照劈竹子前画的墨线对起来。这样的目的使竹筒竹节、颜色都顺理起来,这样能美观。

16、查拉筢

即把筢齿按墨迹对好,同时将爆了竹皮的筢齿挑出来,俗称“爆钩”,然后按照所需要的每张筢的齿数从头点出来为一个筢,俗称“筢叉子”。

筢叉子决定每张筢齿的数量,一般大筢20~24个齿,中型筢20个齿左右,小筢16~18个齿。查拉筢数出齿后,用右边的一个筢齿将筢钩挑起挂在一边的竹竿上,以备剁勒。

17、剁槽

即将筢叉子用竹篾子和经绳勒起来,以备编制。槽剁在什么位置?

即以筢齿的中部为准,前面比后面长四指,也就是后面比前面短四指用铅笔同划两个齿,然后把另一个齿挪到对面为准,用尺子(竹板也可)两点定一线划出一道线,把挪过去齿还位,用筢刀剁上宽约5厘米的槽。每次用手胯拿五六个筢齿同剁。

18、勒筢

剁好槽,接着用竹篾子勒起来,这种竹篾子俗称“勒子”。勒筢时要一个筢齿一个筢齿的勒,筢齿与筢齿之间要有间隙,以便于用条子编制时能穿过。竹篾子(即勒子)长约20厘米。经绳用木棍缠起来,一个个放在盒子里备用。勒筢时,一般北边按放一木盒子,盒内盛尺子、笔、经绳等,盒子前边放一块木板,准备放筢齿部位用,距离木板前约25厘米横放一根5厘米厚的方木或偏方木,以备将筢齿搁起来,用手好拿筢齿,勒筢时递经绳。

19、编筢

编筢是筢匠的主要工序,编筢时用长约60~80厘米,横断宽约5厘米,长约7厘米两块小方木做垫木,两垫木要平放,间隔宽约25厘米。编筢时将筢叉子平放到垫木上,再用一竹板横放两方木上边,因用两脚踏着,故称竹板为“踏板”。

用两脚踏时成“八”字形,使勒子的前边与前边垫木边沿对齐。开始编时,先编竹筢的后边,俗称“拉后头”。

编后面用踏板踏着筢叉子的前面,后面一般用4棵或6棵条子,将第一棵条子的根部长约3厘米处穿过第一个筢齿空,在靠近勒子的地方上折,接着再从第二个筢齿空穿过第二棵条子上折,同样从第三个筢齿空穿过第三棵条子上折,一般都是用三棵或两棵条子。

然后,将第一棵条子用手上折,向内扭折以防条断,按平后将筢齿底下垫上筢垫子,用筢琢子拧折条子从第一个筢齿空摁下去,条子从筢叉子地下漫过三个筢齿(如果是两棵条子就漫过两个筢齿),从漫过的第三个筢齿空上折,使条子靠近勒子;

接着再将第二棵条子用手向内折平,用筢琢子从第二个筢齿空拧折摁下去,从下面漫过三个筢齿,从漫过的第三个筢齿空上折靠近勒子;将第三棵条子用手拉上折摁平,从第三个筢齿空用筢琢子摁下去,下面漫过三个筢齿用手扳着筢齿上折靠近勒子。

之后,将同等数量的(三棵或两棵)条子用镰刀削成斜插形,长约2厘米。插进已上折的三棵条子的筢齿间隙,插完后,将这三棵条子顺着已用筢琢子摁折条子再从第四、第五、第六个筢齿空摁下去,从下面漫过三个筢齿上折,这样六棵条子顺序地摁下去,折上来,直编到筢的那边。

收边时,最后两个筢齿空每个可以折上两棵条子,将最后一棵条子拉到最后一个筢齿空拉向后边用脚踩着。编完这六棵或四棵条子名为“一道”,后面除去板筢一般都编一道,前面编两道。

编第二道时,用的条子要比第一道的条子稍粗,条子粗了容易断折,有时要用火燎一燎。编第二道从另一边开始,用同样的方法编制,只是最后收边时,将条子反折过来别在靠外边第一、第二个筢齿空里。

20、钻筢

将竹筢编好后,用一种较细的钻头将每个筢齿的末端约1.5厘米处钻个孔,然后将筢齿等分成两份从中间往两边用铁丝串起来,形成“V”式,最后把顶部两股铁丝拧起来。

21、整理

筢钻好了,串起来往往形成凸凹形,因此要整理一下,即将条编处两手拿着筢边用膝盖顶一顶,使之平整,然后将每个筢齿用手拧正,将筢钩整理整齐,以备出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