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如题所述

两京制并不是明王朝的首创,早在周初,周天子就已经花大力气修建新都雒邑,使之与镐京互成掎角之势。后来周平王东迁为何会选择雒邑而不是其他地方?原因很简单,雒邑本就是周都之一!周天子迁都雒邑名正言顺,镐京与雒邑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两京制”最早的雏形了。


汉王朝时期,东汉政权建立之后,虽然以洛阳为都,但并没有彻底抹去西汉政权都城长安的地位,虽然长安被“废弃”,但理论上它依然是汉王朝的都城之一,因此也被称为“西京”。唐王朝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自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起,唐王朝的不少帝王都居住在东都洛阳,但长安理论上仍然是唐王朝的都城,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为“西京”。不仅汉、唐如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两京制”、甚至“多京制”的王朝不在少数,但无论“两京”还是“多京”,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通常情况下皇帝居住的都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心,其他所谓都城,充其量只能算是“陪都”性质。


当然,有时候因为权力中心的转移,“陪都”的实际地位甚至要超过名义上的“都城”。远的就不去说了,就说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时期。南京沦陷之后,蒋某人宣布重庆为“陪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办公。彼时,虽然南京还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首都,但实际权力中心却已经转移到了重庆。从某种意义上将,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位于沦陷区的首都南京!


明王朝的“两京制”

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改金陵为南京应天府。既然应天府是南京,那么彼时就已经有北京了吗?北京不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才出现的吗?诚然,现在的北京的确是明成祖迁都之后才出现的,明初他的名字叫北平(即元大都)。那么,明太祖搞出的北京又是哪里呢?河南开封。


南京这个地方,四面平原,除了北面的长江、几乎无险可守!只要过了长江,南京几乎就是一马平川,非常有利于大兵团展开。从战术角度而言,南京其实并不适合作为国都,明太祖实际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选择了开封和老家凤阳作为了“备胎”,将开封定位了北京、凤阳定位了中都。可事实上呢?开封也是个类似南京的存在,除了黄河之外几乎无险可守。加之北宋之后的多年废弃,开封城早已不再适合做国都城。至于凤阳,除了能满足明太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心态,更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后来明太祖自己就主动放弃了中都城的营建工程……


后来明太祖一直在纠结,也一直在考察,他还曾考虑过西安并派出皇太子朱标前往实地考察。但随着懿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明太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为孙子朱允炆顺利接班铺路上,也便没有心思再去考虑迁都的事情了。直到“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当上了皇帝,迁都之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出于明王朝国都安全的考虑,也因为对南京旧臣们的天然不信任,明成祖即位之后便开始为迁都做起了准备。但这一次他考虑的既不是河南的开封、洛阳,也不是陕西的西安,而是自己曾经的老巢——元大都、北平!北平作为元王朝的大都,有作为国都的基础,同时又是明成祖的老巢,经过多年经营,明成祖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最终,明成祖下定了决心,花大力营建新都并于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平,改北平为京师顺天府。以南京应天府为留都并保留了南京的整套政府机构,称南京某部、某院等。


两个朝廷不会乱吗

明成祖驾崩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这位在位仅十个月的皇帝想要将两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于是将皇太子朱瞻基派往了南京。说白了,明仁宗就是想将南京“废物利用”、作为皇太子练手的“工具”,让皇太子提前“实习”当皇帝、又不会影响到自己行使皇权。如果按照明仁宗的逻辑发展下去,将来一些强势的皇太子们会不会以南京为根据、与北京的皇帝老爹分庭抗礼,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好在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无形中帮了明王朝一把,明仁宗驾崩后远在南京的明宣宗回京奔丧、即位,朱高煦居然派人在半道埋伏、准备劫杀明宣宗!明宣宗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这件事给他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让皇太子去南京提前“实行”恐怕行不通。自此,明仁宗的“试点”作罢,明王朝的皇太子不再居住于南京。


有人要说了,两个国都、两套完全相同的班子,难道老朱家不怕内乱吗?乱不了!自宣德始,南京的各部院逐渐沦为了摆设,虽然仍然设置了六部等政府机构,但南京各部院的职权范围却只限于南直隶(今江苏安徽等地)地区,差不多成为了“地方政府”一般地存在。而且,南京各部院没有决策权,有事只能上书北京的相关部门,经其向皇帝请示汇报后由皇帝最终作出决断。换言之,南京各部院实际上就是北京各部院的“派出机构”、“分公司”而已……久而久之,明王朝的官员们宁可在北京当侍郎、也不愿去南京当尚书!南京各部院彻底沦为了受排挤、受处分官员们的去处,也被戏称为“失势官员养老院”。著名的“海青天”海瑞的大部分仕宦生涯就是在南京度过的,虽然地位“崇高”、位居部院正职,却没有什么实权可言……


即便如此,明王朝的皇帝们依然不放心。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南京各部院做大,明王朝又向南京派驻了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 说白了就是用宦官和世袭贵族监视和牵制南京各部院的官员!如此一来,南京各部院的权力就更加不值一提了,以至于后来南京实际上完全落入了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的手中,南京各部院的尚书、侍郎基本沦为了摆设。而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的微妙权力平衡,根本没有谁可以做到一家独大,自然不可能发生内乱。顺带说一句,著名的“船长”郑和就曾经担任过南京守备太监之职。


当然,明王朝保留南京或许还有一重更深层次的考量,那就是一旦北京失陷,南京的“政府机构”随时可以顶替北京、成立“流亡政府”。明末清初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崇祯帝自尽身亡之后,南明政权便迅速以南京为根据建立了起来。虽然后来因为内部的正统之争,南明政权陷入了长期内斗、让满洲人钻了空子。但如果有一个宋高宗赵构那样的人出现呢?历史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不是吗?


综上所述,明王朝虽然实行“两京制”,但两京的地位并不平等,北京的各部院才是真正的“实权部门”,南京的各部院不过就是失势官员的“养老院”罢了。而且,自宣德之后,南京已经没有“主子”了,又怎么可能出现所谓内乱?如果明王朝延续了明仁宗在位期间皇太子坐镇南京的政策,遇到强势的皇太子,恐怕还真不一定就不会发生内乱……当然,这一切只是一种假想而已,事实就是明王朝的南京各部院根本没有什么实权,而且还有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的监视和牵制,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