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天子是怎么进行中央集权的?

天子是怎么进行中央集权的?

皇帝作为“天子”,可以说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但是在东汉时期皇帝的权力却受到了三公的限制。于是皇帝想出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方法,一步一步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而“尚书台”又是皇帝的忠实拥护者,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


三公分别指的是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三公的成立其实就是为了废除宰相制度,将宰相的权力分给三公,从而避免宰相权力过大颠覆王朝事情的发生。但是即使权力分散下去,三公的权力依然非常大,虽然天子是王朝最大的统治者,但是他说的话却不是一锤定音,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和三公商议。而如果三公反对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很难执行下去,因此汉武帝便有了削弱三公权力进行中央集权的念头。

汉武帝首先下令“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然后便开始了,千方百计的削弱三公权力,首先便是将三公前面的“大”字去掉,改为司空、司徒、司马,这样看上去三公的名字就没有之前的显赫了。后来便成立了“尚书台”,虽然“尚书台”刚成立权力不大,但是皇帝一步一步蚕食三公的权力,而蚕食下来的这些权力就交给了“尚书台”管理。

经过慢慢的蚕食,三公的权力彻底被蚕食殆尽,后来三公甚至需要看“尚书台”的脸色。而“尚书台”可以算得上是皇帝身边的秘书,所以“尚书台”的权力和皇帝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了皇帝的支持,“尚书台”就等于形同虚设。汉武帝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削弱了三公的势力,达到了自己中央集权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中央集权不代表权力集中与皇帝一人,而是集中于一个权力机构,皇帝是这个权力机构的代言人,如果皇权压制三公等部门,那么就是皇帝说了算,反之就是三公说了算,皇帝会通过权谋来权衡管理利弊,位置权力机构的稳定,不过东汉三公的权利被大大削弱,而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大多时候事情都是皇帝一言而决。

中央集权是指权利的高度集中,由秦朝开始,一直延续至现在,而与之对应的是是分封制,周朝天子分封诸侯以屏卫四方,权利分散于诸侯,分封制最开始大大加速了周王朝的扩张,但是随着诸侯的膨胀,才有春秋战国的混战,周天子被架空。为了改变这种诸侯制衡中央王朝的现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权利集中于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管理机构,只要权利不在地方就算是中央集权,秦始皇代表的是秦朝中央一体的各个势力的利益,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各方利益,不过秦始皇太过强势,各方势力并不能完全影响皇帝决策,后世皇帝多奉行此策。

东汉三公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名义上行使宰相权力,但是实际权力却归属于尚书台,之所以有名无实,是因为西汉时期相权威胁皇权,所以皇帝扶植尚书台来制衡三公权利。西汉时期大司马(东汉司马职位的称谓)霍光就是三公之一,做过废立皇帝的事情,藐视皇权还得有伊尹的名声,任何一个皇帝都忍不了,所以在东汉时期,就开始彻底进行制度改革,才有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做法。保留三公的职位是皇帝在向百官妥协,维持三公制度保留职位的荣耀,维持官僚体系的体面,避免因为制度改革破坏平衡带来动荡。保留三公权利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反向制约尚书台,适当的时候可以回归部分权利于三公。

为帝之道在于平衡,朝堂之上自古有上下一日百战的说法,帝王与臣子是一个利益集团,在利益向同时,集权是大家都收益的事,一旦中央衰弱,朝廷政令不能通行地方,那就是乱世开始的标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3
天子一般都是削弱臣子的权利从来进行中央集权。
第3个回答  2019-12-12
肯定是一步步分配下去的,需要那些大臣各个部门配合。
第4个回答  2019-12-12
当时竟然有这样的政策,那么就说明天子早就想好了办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