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西方议会的相同和不同

我个人认为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西方如英国的最原始的内阁、议会有一定相同之处,但是还是想问一下具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谢谢啦

本质不同.............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其主要特点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内阁必须从议会中产生,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续。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 ,君主也要例行公事表示同意 。君主是“虚位元首”,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主要代表国家进行礼仪活动。但君主仍保留显赫的地位和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尊严,仍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加拿大、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又称二元君主制。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宪法往往是钦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二元君主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地主阶级长期拥有巨大势力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约旦、沙特阿拉伯、尼泊尔、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共存在过155年。议政工大臣会议的出现,显然是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合议制的影响,但它在存在的150余年中,其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却有着重大的演变。

议政制的雏形,早在努尔哈赤创建后全国之时就出现了。伴随着满族历史的发展和军政力量的扩张,亟需研讨和处理日趋复杂的事务,努尔哈赤乃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或称议政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并负责初步的鞫间工作,以供贝勒和汗参考。当时议政大臣的地位远在八旗主之下,吸收他们参加议政并处理一些事务,仅是作为一种襄助的力量。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嗣位,他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们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当时奉谕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当然还仅限于满洲贵族,但其爵秩资格已经降低为可以委派贝子级的贵族充任。这显然是为了吸收较低级的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和硕贝勒的势力,并便于控制。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央辅政机关。

满洲贵族入关,建立起统一的大清王朝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顺治年间,非满族的范文程、安达礼、宁完我等也先后受命为议政大臣。这样以皇帝亲信关系,并着眼于国事政治需要,逐步代替狭隘的氏族血缘关系,有力地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并提高了它的效能,对稳定清初政局,奠定大清朝的统治,显然是有益的。

当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活动及其发展,是离不开各有关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康熙初年,发生过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辅政大臣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压抑皇权的事;随后,又爆发了以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为首的三藩叛乱,康熙曾一度恢复主要由满洲亲王主持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它掌握核心机密,“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凡令仪政王、贝勒、大臣会议之事,俱系国家重大机密事务,会议之时,理应极其慎密”。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应变做法。而且,过分地将大权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必须防范到它对皇权的威胁。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径由南书房传渝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权。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立了军机处,创建了朱批密折制度,一切都由皇帝“乾纲独断”,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名存实亡,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者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雍乾时期,皇帝专政集权体制已经发展到顶峰,作为军事民主合议制残留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当然已无存在的必要。它的趋于衰败以至最后披裁撤,乃是必然的。

一个带有腐朽的封建性质,另一个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民主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7
(1)相同:一开是都是为维护封建皇权,加强国家统治,为皇帝分忧而成立的。
(2)不同之处:最初议政王大臣权力极大,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决策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皇帝不能更改,甚至议政王大臣有权罢免皇帝。后皇帝为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先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内阁票拟、设立军机处,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 ,议政王大臣职名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也随之消失。
随着政党在选举中的作用增强,议会中的变化有两点。其一,议员的政党阵线分明起来,无党派的中间议员数目减少,通过恩赐官职拉拢议员日益困难;其二,作为上述变化的自然结果,国王在议会中无法影响议会多数派,推行自己的政策,而政党领袖的地位和权威则相应地大大上升。此时,只有在选举中胜利的政党领袖才能得到议会多数,使其政策成为法律,相反,则必然很快倒阁,正所谓“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首相和内阁依靠选举而不是国王的信任而存在,于是,内阁对于国王对政务的干预变得越来越不耐烦。维多利亚女王明智地适应了这一变化,“统而不治”,内阁由向议会和国王同时负责变为仅仅向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至此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在人事制度上的意义在于政务官的产生完成了转变。
所以它们最大的不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失去其作用,最后被废除。英国的最原始的内阁则越来越多地代替国王行使行政权,最终使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国家象征。
第2个回答  2010-01-17
如果就历史理论~~维护什么什么阶级~促进历史的怎样怎样发展~~这方面而言~前几位说得很清楚~
就普通历史观而言~议政王大臣会议室继承来的~是满足贵族原先就有的研究政事的手段~康熙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顺治皇帝的遗旨~而且议政王地位很高~有很大权力~意志能决定政治~当然议政王等级是一样的~
中国的内阁起于明朝~先是太祖设的殿阁大学士(宰相没了~事务忙不过来了~找的帮手~)宣宗是正式形成~按道理说~他不是法定的~只是皇帝顾问~唯一只有提意见的票拟权~决定是否是皇上说了算~后来皇帝太懒惰了~票拟的都通过~从而出现专权~内阁首辅(内阁大学士的老大~)掌权~
英国内阁最早是形成在英皇帝餐厅旁边伺候的秘书小屋~~!!因为在内屋~所以叫内阁~后来英皇帝看内阁还挺不错~内阁地位越来越高了~后来政变什么的~英皇帝倒台了(并不是没了~)~国家大事怎么说了算啊~~~只是议会~?早晚打起来啊~~~当政人想起了内阁~内阁总理可以说是权最大的了~~
其相同点~三者都在一定时期达到权利最高点~都是一大帮人讨论研究~后来都出现个人独裁~(张居正~多尔衮~沃尔波尔~等等)
不同点~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以说是继承法定~后两者是有内侍机构发展来的~兴起并用于实际政治的原因不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1-17
很简单,代表的不同,并且所占的立场也不同。
国家的基本体制就不一样……
第4个回答  2010-01-17
议会代表不是国王选的
议政王会议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被皇帝踢出去 只要他愿意 理由都多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