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有谥号,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如题所述

谥号比较特殊,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行为事迹而给予的评价。这就代表着谥号有着盖棺定论的作用,谁能得美谥,谁会得恶谥,都是大有学问的。 

清随明制,在谥号上也基本沿袭了明代。简单来讲有拟谥、议谥、定谥和赐谥四个步骤,首先是礼部上奏请旨,由皇帝批准后交给内阁,或者是由皇帝下旨,总之这拟谥和议谥的决定权都在黄寺身上,官员是否能得谥号,得什么谥号,都得皇帝说了算。虽然有内阁议谥的过程,但因为都要凭皇帝喜好,所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当然谥号准确到哪一个字,皇帝不会是亲自查的,所以会交给内阁会选定好几个谥号交给皇帝,皇帝中意哪个谥号,就会在哪个上面盖上御印。这也就是定谥。这个过程也会有例外,如大学士福敏逝世,乾隆下旨评价了福敏品行学问等,之后内阁就揣度旨意,对应福敏曾任大学士为“文”,旨意中的“品行端严”为“端”,所以拟谥文端。最终乾隆果然在众多备选谥号中,选择了文端。定谥结束后就是最后的赐谥了,清代的赐谥主要是以上谕的形式颁布,内容包括介绍得谥者的生平功绩,取消生前处分,赐予谥号及其他赏赐等等。

 在清代大臣中的谥字中,忠排在第一位,有危身奉上的谥解。像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文”,虽排在了忠、孝、纯、诚的后面,但“文”在诸臣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清代诸臣中最看重的是“文正”,因为像古代的圣君贤臣死后都谥为“文”,使得“文”字具有一种特殊的声誉。另一方面“正”虽排名不靠前,但“文正”二字和宋朝道学相向,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文正的”谥号,这八个人都是文官,出身翰林,更重要的是都当过帝师。 

再来看一下李鸿章的“忠”和左宗棠的“襄”,前面说了忠是最高的标准了,按照常理来说李鸿章的谥号比左宗棠的要高,可是“襄”虽然排名不高,甚至垫底,有“辟地有德、因事有功”的谥解。

可是在晚清时期,又对“襄”字颇为看重。“咸丰三年,祁文端公面奉上谕,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这样一来“襄”的身价就提上去了,内阁在拟谥“襄”字时十分谨慎,从这时再到清末,也只有左宗棠和张之洞两个有文武之功的才得到“文襄”谥号。左宗棠获得“文襄”谥号时已可与“文正”媲美,所以其“文襄”同样可比拟“文忠”,甚至还要高于“文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