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相关

四、问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怎样理解这句话?

2汉字与汉语相适应,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3、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4、简要说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为什么说汉字和汉语是相适应的?

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如果没有语言,文字也就不可能存在。世界上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义构成的统一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也不例外,也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组成的。世界上有许多民族,至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只有文字没有语言的,语言并不依赖于文字而存在。可见,语言的确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记录语言,离不开语言。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体系,虽然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结构上千差万别,但依附于一定的语言而存在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从本质上看,文字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只不过这种符号是代表语言的,而且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发挥作用。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字体系,按其记录语言的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两大类。拼音文字用一定的构字符号表示语言中的各个语音单位,符号的排列组合顺序同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实际读音一致,所以能比较容易拼读出来。非拼音文字的构字符号同语音联系不紧密,从字形结构上看不出同所记录的词语的语音的联系,只能一个一个死记,不能拼读。汉字就属于非拼音文字。,这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了的汉字。

汉字和汉语相适应,主要是汉字的单音节形式和汉语的语素的单音节形式比较一致,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往往有一种对应的关系。汉字和汉语基本上相适应,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领会:

第一,一个汉字代表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合适。不过,汉字同语素对应,并不是说汉字与语素相等,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汉字和语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毕竟汉字是文字单位,而语素是语言单位。汉字和语素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一个汉字可能表示几个不同的语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长度单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车站”的意义;也可能是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像外来词“沙发、吉它、马来西亚”等是受外来词读音的影响用汉字转写,其中的汉字没有独立的意义,这样的词语可以不考虑,汉语传统中还有一些联绵字,都是几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的,如“窈窕、秋千、琵琶、蜘蛛、犹豫、踌躇”等。当然,大部分汉字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山、河、灯、人、看”等。

第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而不像印欧语那样要用音素表示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用汉字记录是合适的。比如英语的动词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态变化,一个词(尤其是动词)的词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样的,其音素要发生变化,这样的语言用音素文字记录比较合适,而动词类似的含义,汉语是用一个个独立的语素(词)“正在、曾经、已经”等表示的,这种变化用写法固定的汉字记录就比较合适。又如英语的复数要在名词后加词尾s表示,这个语素也是在词内部增加音素(即内部屈折)显示出来的,而汉语,复数是增加一个语素“们”表示,非表人名词主要在前面加数量词体现,不是在词内部发生变化,这种情况用一个独立的汉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汉字用来表示类似英语那样的形态变化,就会困难重重。

汉字与汉语相适用,我们可以通过汉字借用来记录朝鲜语、日语的情况反证。日本、朝鲜曾经先后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但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与汉语在语法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汉字只能记录它们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对于有形态变化的部分,写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汉字简直一筹莫展,所以日语、朝鲜语用汉字记录不完全合适,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态变化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朝鲜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谚文,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而且历史上,汉字曾经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借用,但是并没有被直接借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适合自己民族语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

第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个音节,加之词形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十分活跃,可以说是汉语语汇的基础,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所以汉语同音词虽然很多,但用汉字记录,在书面上就把同音词巧妙地区别开了,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宫室-工事”、“形式-形势-行事”、 “国是-国事-国势”、“期中-期终”等同音词,口头上说出来,语音完全一样,很容易混同,可是书面上用汉字记录下来,形体各异的汉字很自然就把它们区别开来,根本就没有混同的可能了。下面我们看几组读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异的汉字,对汉字的这种区分同音词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ju(阴平):居、鞠、拘、狙、疽、驹、苴、掬、琚、趄

shi(去声):是、市、式、事、示、视、世、势、适、试、室、蚀、誓、逝、柿

li(去声):力、立、沥、呖、例、利、里、粒、励、笠、历、莉、荔、栗、丽、隶

yi(去声):意、义、艺、易、翼、异、奕、翳、亿、抑、屹、役、逸、肄、臆、谊

上面4组汉字,每组声韵调完全相同,可是汉字字形差别非常大,这样就非常方便地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利用汉字的这个区别功能,用声韵完全相同的汉字编写了一个《施氏食狮史》的故事,抄录在这里供大家欣赏: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假如用拼音文字记录这些语素,按拼音文字的规则,读音相同的语素,其字形也应该相同,那这些语素就根本无法从字形上区别开来。汉字从古代的表意字发展到形声字,为什么没有再进一步跨进拼音文字的行列,这同汉字的这个有效区别同音词的功能不无关系,而且这也是不少人反对汉字改革,反对汉字拼音化的一个重要的理由。的确,拼音文字从目前看是无法解决汉语同音词问题的。

第四,汉字具有超时空特性,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汉字的超时空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汉字的超时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今天我们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古今语素意义的变化。虽然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古今汉字结构方式、结构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语言中的基本单位的对应关系相同,即都是记录语素(在古代同时又是词),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贯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国历史上宋、元、明、清时代的小说,我们今天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而同时代的用拼音文字记录的文献,今天一般人就很难看懂了,只有专家才能看懂,因为拼音文字要随词语读音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拼写(当然不是绝对一致,比如英语单词know中的k今天就不发音了,但拼写没有调整)。

汉字的超空间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汉语方言复杂,有七大方言,如果细分,方言更多,而且各方言间的差别特别大。口头上,不同方言区的人根本不能进行交谈,如果谈话,就好像是在同外国人说话,互相不知所云,除非用双方共通的中介语(如普通话),否则就不能进行沟通。可是书面上用汉字笔谈,就出现了非常奇妙的情况:无论你是上海人、广东人,还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间毫无障碍。假如没有汉字,不同方言间的交往怎样进行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当然,汉字的这种沟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处在于汉字记录的是汉语,虽然汉语方言众多,但各个方言的语法结构特点(词的特点、句子的特点)是一致的,语素意义差别小,不然,同样也是看不懂的。用汉字记录的日语,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却不能看懂其内容,有人夸张地说学习日语的人往往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而学习汉语方言,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所以我们认识汉字的超时空作用,也要注意到其根源还是汉语古今、方圆的共通性。

现代汉语方言众多,语音上的差别尤其突出,但是由于各个方言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一致性比较突出,用汉字记录汉语,书面上起到了沟通方言的作用,同样的词语,虽然各地发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个汉字记录,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汉字具有很好的沟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难以适应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汉字在维护汉语的统一,避免汉语分裂成不同语言方面,可以说功劳赫赫。在欧洲,许多不同的语言,互相之间的差别比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但它们是不同的语言,而汉语各地方言,虽然差别较大,但是用统一的汉字记录,才没有进一步分裂,而且也因为汉字的维系作用,谁也不会认为汉语的方言是不同的语言,虽然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把汉语的一些方言看作是不同语言(亲属语言),但这种观点不可能得到我们的认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30
简要说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口语是人们平常讲话所运用的语言,是说的语言和听的语言;书面语是人们做文章所运用的语言,是写的语言和看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相比,口语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应用也广泛得多。它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没有书面语的民族至今还很多,但是没有口语的民族却是不存在的。就是有书面语的民族,它的应用范围也只限于识字阶层。 所以说,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口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它势必要受到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这种限制是无法克服的;就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限制也还不能完全消除。书面语可以克服口语的不足,把人们的思想记录下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人们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传播开去。 这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口语和书面语虽然是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存在形式,但是由于两者交际环境不同,物质条件有别,它们的表现方式必然是各有特色,表达效果也必然是各有千秋。
在口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说人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说话人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听话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对方作出必要的解释。讲话时往往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常常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这就使得口语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长句少短句多,整句少散句多,完全句少不完全句多,连贯句少啰唆重复多。 总的说来是起伏大,变化多。
在书面语交际中,交际的双方不再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他们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交际活动往往由一方在一时一地单独进行,再由另一方在异时异地继续下去。这就要求笔者把事情交代得完整些,把话讲得更清楚些。在写的过程中,笔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复推敲,可以也必须把文章写得更精炼些。这样,书面语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短句少长句多,省略句少完全句多,偶发词少连贯性强。口语和书面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书面语必须以口语为源泉,不断吸收口语中新鲜的成分;另一方面,书面语又可以影响口语,促进口语的规范化。我们应当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这种联系,既不要把书面语和口语割裂开来,也不要把它们等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决不意味着降低书面语的标准。恰恰相反,书面语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提倡加强口语训练的同时,仍要进一步加强书面语的训练。不仅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与口语相对立的书面语是没有前途的,而且,与口语完全等同的书面语也是不好的,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就我国目前的语文水平来看,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广大语文工作者和全体人民继续努力。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怎样理解这句话?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凡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当然,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中)。其中4200种左右得到人们的承认,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其余有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另外,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如澳大利亚有二百五十种语言仅被4万多人使用,而这些澳大利亚土著民族还不得不使用英语,长期以来,这些语种便渐趋衰亡。在美国同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语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170种语言,其中许多种语言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它们来交谈。他们的子孙已不了解自己祖宗的语言,而习惯于用英语了。

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本是两个不同体系、各自演进而形成的文字,各有千秋,无所谓何者进步、何者落后。一般而言,文字包含了文化信息与思维模式,所谓文字记录语言或升华语言,说的就是文字含有文化信息与思维模式。汉语拼音的最早形式是使用一些汉字笔画或笔画组合作为注音符号,这与英语音标近似拉丁字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汉语拼音借用了拉丁字母,才成为现在的拼音。
拼音代替汉字,首先将汉字本身带有的文化信息剥离了,一如母语为英语的人鼓吹将音标代替单词。要是有人鼓吹这么改变英语,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单就传承文化信息这一点,鼓吹拼音代替汉字的人就无法拿出站得住脚的方案。
汉字与拉丁语系诸语言的单词有个共同点,两者都不是凭空成为现在的形态的。从文字的诞生到成熟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作为文字的音标,显然没有这种演进过程。
文字的演进过程本身就是语言文化的内容之一,文字的演进过程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是递增的,至今都是如此。任何将文字中的文化信息剥离的企图都将以失败告终。这是基于历史的判断。

汉字与汉语相适应,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汉语同音字多,汉字可以区别同音字;汉语方言复杂,汉字可以超方言;汉语有声韵调,音节性强,缺乏形态变化,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11
逻辑哲学或者语言哲学回答了这个问题。
很简单的,例如,眼睛可以看见世界,但是眼睛看不见眼睛自己。要在语言学外建立一门语言,那么就要超越语言本身,但是除了语言本身,我们没有别的语言可以使用,因此不存在一门关于言语的语言学。
这不是语言学的问题,而是逻辑和哲学的问题。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