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学说古诗的意思?

如题所述

欧阳修《诲学说》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文化常识: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成语”画荻(dí)教子“即源于此)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欧阳修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于读书。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写下《诲学说》,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8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第2个回答  2022-12-19
诲学说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 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告诉我们: “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

2评述编辑
  “人之性,因物则迁”。静心思之,的确如此。昔 孟母,择临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人说的更直接“环境造就人”。说到这,想起一幅漫画。画中大人们正热闹的在 方桌上“排长城”,近处有一小孩正蜷缩在同一张桌子的桌角上写作业,此刻妈妈笑眯眯的对小孩说:“儿子,认真写,以后别学你妈”

  从教九年, 一件小事始终 未曾忘记。一日,两个小孩打架,被老师请到办公室“教导”。老师问:“你怎么打他那么狠?”那小孩坚定的说:“我妈妈说了,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老师不公平,你自己不能吃亏”-------啊!好一个不能吃亏,听起来还真吓人!

  还有件颇有趣味之事。我老家在农村,村里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不少,这样的年纪一般儿女也多,四五个儿女很正常。老人晚年,大多采取儿女几个轮流赡养老人的方法。我说的这位老奶奶在老人轮流赡养问题上却遭到儿子的拒绝,坚决不养老。村上人对他很有意见,但没办法解决。过了不久,不知怎么的,就是这个不肖儿子突然改变态度,恭恭敬敬的照顾起老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给他“治病”的不是别人,正是他10岁的儿子。儿子说了一句话,就治好了他的不孝病。儿子说什么了?儿子对外人说:“他们现在不要我奶奶, 我长大了也不要他们”。哈哈,有趣!正所谓“家有两尊佛,双亲两父母。若让父母苦,儿女叫你哭。”“养不教,父之过”,那是古话。那现在呢?“养不教,谁之过?” 新社会了, 男女平等了,所以古语也需要改改了,应该变成“养子不教,父母之过。” 朋友,您以为如何呢?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字词解释】

1.道:道理

2.德:特性

3.虽:即使

4.迁:变化

【评述】

“人之性,因物则迁”。静心思之,的确如此。昔孟母,择临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人说的更直接“环境造就人”。说到这,想起一幅漫画。画中大人们正热闹的在方桌上“排长城”,近处有一小孩正蜷缩在同一张桌子的桌角上写作业,此刻妈妈笑眯眯的对小孩说:“儿子,认真写,以后别学你妈”

从教九年,一件小事始终未曾忘记。一日,两个小孩打架,被老师请到办公室“教导”。老师问:“你怎么打他那么狠?”那小孩坚定的说:“我妈妈说了,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老师不公平,你自己不能吃亏”-------啊!好一个不能吃亏,听起来还真吓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