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源自明儒王阳明《传习录》的一句名言:『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大中至正」这四字也含有蒋中正名讳之意。 原来是取自理学的概念。周敦颐《太极图说》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张载《正蒙�6�4中正篇》说﹕「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又说﹕「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仁以弘之。」邵雍《皇极经世书》﹕「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参有关解释。「大中至正」和「中正之道」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中」、「中正」即儒家提倡的「中庸」、「中道」,有时也称之为「中和」,意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儒以「理」、「天理」为中正或中庸之道(见朱熹《中庸章句》),实际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圭堂所说的「中正之道」除含有理学的理解外,还有他赞赏的像维摩诘那样把入世和出世、居家和修道相结合的符合大乘「中道」、「不二法门」的做法,称之为「居士大中至正之道」。
  “大中”为唐宣宗的年号(847-859),懿宗沿用不改(859-860)
  “至正”为元惠宗的年号(1341-137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