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如题所述

  因为孔子主张仁义,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01
这是我们课本上的观点: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强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其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积极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代表着没落贵族(周王室)的利益。
可是,孔子处于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士大夫兴起。这样,孔子的思想明显与各诸侯的利益相违背,自然不被采纳。
(通俗对的说:孔子所说的“礼”,是维护周朝的名分等级,维护周王室统治。而作为周朝臣子的诸侯,却希望进行战争,争霸天下,甚至统一各国。所以孔子的主张不被各国诸侯采纳。)
维护周礼其实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第2个回答  2010-01-01
1,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3,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第3个回答  2010-01-01
当时的世界是诸侯割据,大家各自为战,都想兼并对方。而儒学的主张是推行仁政,仁政的一个重点就是以和为贵,说白了就是不要打战,不打战怎么能吞并其他诸侯国的领土?不能吞并国家还怎么强大?以前的那些诸侯王又没什么可持续发展观,儒学只有长久执行才能使国家富强,推行儒学的头一二十年多国家来说帮助不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1-01
简单地说,孔子的思想是有利于在统治后治理国家的百姓需要的。而当时是还未一统,正是各诸侯国竞争的时候,那时这套“仁”的思想就不好用了。还是法家的思想比较吃香。因此秦国就采取了法家的思想措施而一统了天下。后来在各个“坐江山”的皇帝时,就有用儒家的思想了,正如董仲舒等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