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呢?

如题所述

讲道理说,既然吴三桂能带着清兵入关,灭掉南明。那么一部分蒙古人凭什么就不能背叛元朝,帮助明朝推翻元廷呢?并且,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蒙古人除了向明朝归顺以外,貌似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元朝末期,蒙古人其实活的很痛苦。元廷中央政府因为围剿红巾军不利,其统治陷入了一个恶性死循环。

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红巾军起义→元廷派兵镇压→红巾军暴揍元军→元廷放权→地方实力派自练武装→红巾军被军阀击败→元廷中央收权→地方实力派拒绝中央收权→元廷和地方实力派内讧→红巾军趁元廷内讧再度复苏→朝廷再次向军阀妥协→红巾军被军阀再次击败→元廷中央再次收权→中央和地方继续内讧→红巾军趁元廷内讧再度复苏。

然后,元廷再度放权,再度跟军阀死磕,这个死循环就继续不停的循环下去。

在这个死循环下,元廷、红巾军、地方实力派都是对立的。而蒙古人则很倒霉。因为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蒙古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打的太卖力,会受到猜忌;打的不卖力,也会受到猜忌。

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条选择——要么同意朝廷的削藩,向朝廷卸甲交权;要么跟汉人势力合作,可以继续保留兵权。

有些蒙古人为了自保,自然而然的就倒向了反元势力。

当然了,这些早期因为受猜忌而不得不向元廷倒戈一击的蒙古人,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归附大明,背叛大元的蒙古人,其实都是后来在朱元璋北伐期间,陆陆续续向大明归附的残兵败将。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朱元璋北伐前后,蒙古人的稀烂表现了。

1363年,朱元璋全力和陈友谅决战,南北红巾军大PK,这个时候本来是元军南下,剿灭朱元璋、陈友谅等反元势力的大好时机。然而恰恰就在此时,元廷内部也内讧了。

这一次内讧不是元廷和军阀的内讧,而是元朝朝廷的内讧。

简单点说,就是元廷帝党和后党的一次摊牌式的内斗。而因为这场内斗,又连锁反应的引发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大混战,导致元朝元气大伤。

具体的说,就是元廷的奇皇后和高丽籍宦官朴不花,联合后党成员搠思监,准备逼元顺帝退位。而要逼顺帝退位,就要扳倒在大都附近拥有强大实力的孛罗帖木儿。于是他们就迫使顺帝下旨,削夺孛罗军权官职,并命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讨伐。由此引发元廷内讧。

这一场内讧,直接引发了元廷和拥元各派之间大战。战争打了两年时间,

最后王保保击败孛罗,成为元朝最大的军阀,拥兵几十万镇守河南。无论是顺帝党还是皇后党,都无法指挥王保保。

成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后,王保保决定吞并陕西。他以南征为名,征调割据陕甘一带的汉人拥元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等人的部队去到河南。打算来个调虎离山,占据关中平原。

李思齐那帮人精心知肚明,哪里会看不出王保保的诡计?于是,这帮割据陕西的地方实力派也不甘示弱,他们集合几路大军,就打算开出潼关跟王保保开战。

当时正好是朱元璋灭张士诚的关键时刻。如果元军不内讧,而是南下,朱元璋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就灭了张士诚。但是朱元璋命中由福气。他在荡平张士诚期间,元军硬是没有南下打他。

在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后,元顺帝眼瞅着王保保不南下,反倒和李思齐斗,大为不满。就下诏给王保保,免了他的一切职务。

王保保不甘示弱,元顺帝免他的职,他就带着兵马退居山西,直接杀了元朝官员,在山西明目张胆的搞割据。

元顺帝大怒!下圣旨,调集天下兵马,准备讨伐王保保。

但是转过年,就是1368年了——是的,朱元璋要北伐了。

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两路大军北伐。明军先攻山东,取得大胜。

就在明军初战大捷时,元朝方面的元廷、王保保、李思齐,居然还在三方混战。

后面的事情,不用多说也猜的到了。明军一路北上,直指大都,可元军内部的实力派却继续搞内讧,坐视明军取大都。

最狠心的就是王保保。当明朝北伐大军渡过黄河,元顺帝向他服软,求他救驾时,他居然接了圣旨,却不附旨意,驻兵山西,坐观元廷继和明军交战。直到元军战败,徐达大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上都后,他才调集大军和明军开战。

元顺帝北逃后,蒙古人面临了一个做三选一的抉择:要么随元顺帝一起北逃,要么跟随王保保搞割据,要么倒向明朝。

最后,只有六万户陪元顺帝一起北上,基本上没有人跟着王保保。剩下绝大部分的蒙古人都投降明朝。

至于说大部分蒙古人为什么要投降大明,道理很简单。因为元朝已经烂透了,跟着元顺帝会被王保保揍,跟着王保保又会被元顺帝揍。大家都是蒙古人,但内讧掐架的时候打的比汉人还狠。这么险恶的环境,让普通的蒙古人怎么还敢跟着顺帝或者王保保混?

并且明朝有钱,蒙古人跟着明朝混,生活待遇明显更高。况且,明朝缺乏骑兵,蒙古骑兵是明军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普通蒙古人此时倒向朱元璋,明显比跟着元顺帝和王保保要来的安全和实际。

总的来说,归顺明朝的蒙古人,并非是不认可自己的蒙古人身份。他们只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跟着明朝比跟着北元,前途会更好一点而已。如果一旦能自立,很多蒙古人还是会选择脱离明朝。比如明初归降的蒙古兀哈良三卫在朱棣时期取得半割据权限后,立马就脱离了明朝,在大宁卫割据了两百年,奠定了后来漠南蒙古的雏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讲道理说,既然吴三桂能带着清兵入关,灭掉南明。那么一部分蒙古人凭什么就不能背叛元朝,帮助明朝推翻元廷呢?并且,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蒙古人除了向明朝归顺以外,貌似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元朝末期,蒙古人其实活得很痛苦。元廷中央政府因为围剿红巾军不利,其统治陷入了一个恶性死循环。

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红巾军起义→元廷派兵镇压→红巾军暴揍元军→元廷放权→地方实力派自练武装→红巾军被军阀击败→元廷中央收权→地方实力派拒绝中央收权→元廷和地方实力派内讧→红巾军趁元廷内讧再度复苏→朝廷再次向军阀妥协→红巾军被军阀再次击败→元廷中央再次收权→中央和地方继续内讧→红巾军趁元廷内讧再度复苏。

然后,元廷再度放权,再度跟军阀死磕,这个死循环就继续不停的循环下去。

在这个死循环下,元廷、红巾军、地方实力派都是对立的。而蒙古人则很倒霉。因为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蒙古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打的太卖力,会受到猜忌;打的不卖力,也会受到猜忌。

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条选择——要么同意朝廷的削藩,向朝廷卸甲交权;要么跟汉人势力合作,可以继续保留兵权。

有些蒙古人为了自保,自然而然的就倒向了反元势力。

当然了,这些早期因为受猜忌而不得不向元廷倒戈一击的蒙古人,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归附大明,背叛大元的蒙古人,其实都是后来在朱元璋北伐期间,陆陆续续向大明归附的残兵败将。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朱元璋北伐前后,蒙古人的稀烂表现了。

1363年,朱元璋全力和陈友谅决战,南北红巾军大PK,这个时候本来是元军南下,剿灭朱元璋、陈友谅等反元势力的大好时机。然而恰恰就在此时,元廷内部也内讧了。

这一次内讧不是元廷和军阀的内讧,而是元朝朝廷的内讧。

简单点说,就是元廷帝党和后党的一次摊牌式的内斗。而因为这场内斗,又连锁反应的引发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大混战,导致元朝元气大伤。

具体的说,就是元廷的奇皇后和高丽籍宦官朴不花,联合后党成员搠思监,准备逼元顺帝退位。而要逼顺帝退位,就要扳倒在大都附近拥有强大实力的孛罗帖木儿。于是他们就迫使顺帝下旨,削夺孛罗军权官职,并命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讨伐。由此引发元廷内讧。

这一场内讧,直接引发了元廷和拥元各派之间大战。战争打了两年时间,最后王保保击败孛罗,成为元朝最大的军阀,拥兵几十万镇守河南。无论是顺帝党还是皇后党,都无法指挥王保保。

成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后,王保保决定吞并陕西。他以南征为名,征调割据陕甘一带的汉人拥元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等人的部队去到河南。打算来个调虎离山,占据关中平原。

李思齐那帮人精心知肚明,哪里会看不出王保保的诡计?于是,这帮割据陕西的地方实力派也不甘示弱,他们集合几路大军,就打算开出潼关跟王保保开战。

当时正好是朱元璋灭张士诚的关键时刻。如果元军不内讧,而是南下,朱元璋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就灭了张士诚。但是朱元璋命中有福气。他在荡平张士诚期间,元军硬是没有南下打他。

在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后,元顺帝眼瞅着王保保不南下,反倒和李思齐斗,大为不满。就下诏给王保保,免了他的一切职务。

王保保不甘示弱,元顺帝免他的职,他就带着兵马退居山西,直接杀了元朝官员,在山西明目张胆的搞割据。

元顺帝大怒!下圣旨,调集天下兵马,准备讨伐王保保。

但是转过年,就是1368年了——是的,朱元璋要北伐了。

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两路大军北伐。明军先攻山东,取得大胜。

就在明军初战大捷时,元朝方面的元廷、王保保、李思齐,居然还在三方混战。

后面的事情,不用多说也猜得到了。明军一路北上,直指大都,可元军内部的实力派却继续搞内讧,坐视明军取大都。

最狠心的就是王保保。当明朝北伐大军渡过黄河,元顺帝向他服软,求他救驾时,他居然接了圣旨,却不附旨意,驻兵山西,坐观元廷继和明军交战。直到元军战败,徐达大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上都后,他才调集大军和明军开战。

元顺帝北逃后,蒙古人面临了一个做三选一的抉择:要么随元顺帝一起北逃,要么跟随王保保搞割据,要么倒向明朝。

最后,只有六万户陪元顺帝一起北上,基本上没有人跟着王保保。剩下绝大部分的蒙古人都投降明朝。

至于说大部分蒙古人为什么要投降大明,道理很简单。因为元朝已经烂透了,跟着元顺帝会被王保保揍,跟着王保保又会被元顺帝揍。大家都是蒙古人,但内讧掐架的时候打的比汉人还狠。这么险恶的环境,让普通的蒙古人怎么还敢跟着顺帝或者王保保混?

并且明朝有钱,蒙古人跟着明朝混,生活待遇明显更高。况且,明朝缺乏骑兵,蒙古骑兵是明军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普通蒙古人此时倒向朱元璋,明显比跟着元顺帝和王保保要来的安全和实际。

总的来说,归顺明朝的蒙古人,并非是不认可自己的蒙古人身份。他们只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跟着明朝比跟着北元,前途会更好一点而已。如果一旦能自立,很多蒙古人还是会选择脱离明朝。比如明初归降的蒙古兀哈良三卫在朱棣时期取得半割据权限后,立马就脱离了明朝,在大宁卫割据了两百年,奠定了后来漠南蒙古的雏形。

第2个回答  2021-12-08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毛主席所说的一句名言。

元朝末年朝廷官员贪污腐败,底层民不聊生,这个底层不仅指的是汉族平民,也指的是蒙古平民。按照元朝民族等级划分,蒙古人可是一等民族,为啥也过不下去?蒙古虽然建立了元朝,但其军队系统跟部落时没有多大区别,除了嫡系部队由将领提供武器战马盔甲等物资供应,其他被受命征发的士兵必须自己携带一切军需物资,有时还需要借钱买军需。

这在元帝国强盛时还管用,攻城掠地士兵们都能获得丰厚的物资。但在元末时这套系统已经过时,因为当时蒙古军队攻打南方的起义军,因为轻敌经常吃败仗,被俘虏之后发现自己的过得还不如起义军士兵,南方富裕物资充足,干脆投降起义军。最后朱元璋所率领的明军统一整个南方,所以出现了很多蒙古人在明军服役。而且蒙古人向来没有国家概念,只信奉拳头大才是真理,为元朝卖命和为明朝卖命没什么区别。

关键看谁给的好处多,而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对蒙古人非常优厚,光有名有姓的蒙古人就封20多为侯爷,其中有元朝皇族成员、木华黎家族后人等一大批在蒙古兴起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元朝贵族。

元朝压迫的是广大的底层劳功人民。不是单一的一个民族。元朝的既得利者是蒙古贵族和色目贵族,普通人过的并不比汉族平民好基至还不如。元王朝东往西讨蒙古士兵需要自备粮食和武器,很多蒙古士兵因此倾家荡产大有人在。在和平时期很多蒙古贵族会将手中的蒙古属民卖给汉族地主为奴。普通蒙古人对蒙古贵族也是非常痛恨的。在元末朱元璋对待通普蒙古士兵住往是比较宽容的。无论是蒙古人还是色目人只要能够遵循明王朝的法律。是和普通汉族一样对待。明军中蒙古将领也有很多,蒙古投靠过来的士兵更是比比皆是。元王朝的腐败和黑暗是被全国各族人民痛恨。这样在元王朝不得意乃至被压迫的蒙古人为明王朝效力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真有这事的话,(反正我没听说过)应该是在朱元璋攻下大都,将元顺帝赶回草原放羊, 那时候吧。朱元璋制定了一条法律,无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人人平等,如果是蒙古人,将免除兵役,草原上除了羊牛什么都缺,又没什么娱乐节, 当然是去明朝好啊,就这样成千上百万的蒙古人搬进了明朝。蒙古人战斗力强悍,是有可能明朝用大量金钱让他们入军。这仅是我的看法。

第3个回答  2020-12-17
这些蒙古骑兵都是沦落在外的流浪人,而朱元璋给他们军饷,相当于雇佣兵。因此他们愿意为明朝卖命。
第4个回答  2020-12-17
因为这些人在朱元璋的帮助下,认可了朱元璋的理念。他们本来就敬畏强者,所以说帮助朱元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