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当初差一点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为什么却不行呢?

如题所述

唐朝末年,地方潘镇将领拥兵自重,分割政权各自称王。其中梁王朱温势力最大,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为帝建立梁国,唐朝灭亡,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随后近70年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联合契丹推翻了后唐政权,建立后晋,并将燕云十六州作为谢礼分割给契丹,此后直到明朝燕云十六州才完整并入汉人统治的版图。

五代十国中,后周政治清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勤俭爱民,奖励耕殖,招抚流亡,平均赋役,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周世宗接下来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打下了基础。

周世宗刚刚继位,后汉就迫不及待和契丹合击攻打后周,史称“高平之战”,这场战争虽然最后后周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使周世宗柴荣认识到情势不容乐观。于是大刀阔斧进行军队革新,“自军使以上及监押使臣并斩之,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其后又广招天下壮士,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裁汰老弱羸小,因此“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自公元955年开始,周军先败后蜀,后伐南唐,尽取江北之地。先南后北,三次南征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自中原内乱时,耶律阿保机乘机统一各部落,军事经济一时十分强盛。而周世宗时,契丹正是辽穆宗执政时期,这个时期,契丹内部政局动荡,辽穆宗也经常不理朝政,叛乱四起。

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狭,舟不能进,乃舍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新五代史》

公元959年,周世宗举兵伐辽,周军攻克了瀛、莫、易三洲。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此来看辽朝也是准备放弃燕云十六州的。

再看看宋朝时候,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一统中原,国力强盛,但是辽朝自辽穆宗死后,辽景宗时用人不疑,赏罚分明,执政有为,一度到达全盛时期。之后萧太后执政时期更是励精图治,鼓励农桑,四处征战时,亲自督战,军队训练有素,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逐渐达到鼎盛。

宋太祖为了巩固其来之不易的政权,为了防止重蹈五代藩镇割据的覆辙,其在军事上的改革,大大降低了武将的地位,国家开始朝着文化商业等产业发展,经济繁荣。之后虽然宋太宗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却大打折扣。历经两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之后的继任国君都偏安守成,而非重振军事力量。因此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志向已经在历经几代国君后消磨殆尽。

由此不难看出,后周错失良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从最初的勇武慢慢走向衰弱,导致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一直没有提上议程,最后也为他的不作为买了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6
后周时辽国中衰,宋朝是却遇上了辽国鼎盛时期,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名将都在这个时期。且后周打下的都是燕云南部的几个小州,辽兵防守兵力不多。而宋朝主要都要打幽州,因此两次北伐都遭到辽兵重兵抵抗。还有,柴荣军事能力远胜赵光义,赵光义在两次北伐中无论是他还是曹彬都犯了兵家大忌,孤军深入敌境导致被围,最终惨败。
第2个回答  2021-06-13
首先就是将帅不和,当时作为东路主将的曹彬无法约束手底下的将士,致使自己也下了个错误决定;而同样的杨业和当时监军也是这个问题,所以导致杨业最后战死。

  其次就是宋太宗本人也喜欢瞎指挥,曹彬作为“北宋开国第一名将”,其实本身军事实力不差,可是偏偏遇上赵光义这个喜欢瞎指挥的主,曹彬摇撤退他偏不让,曹彬要前进他又不让,要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赵光义这样随意干预前线将领作战这能不失败吗?
第3个回答  2021-06-13
因为不同时期游牧民族对燕云十六州的掌控力度不一样,后周时期游牧民族刚得到这片汉地,立足未稳,而到了宋朝都已经经营一段时间了。
第4个回答  2021-06-13
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并没有特别注重军事实力的发展,所以军事力量比较差。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