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父母知道孩子性格的词语

如题所述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孩子比父母更强大。

2、心灵相通。

3、心有灵犀。

4、知根知底。

5、血脉相通。

6、将门出虎子。

7、虎父无犬子。

8、同根相知。

这些词语,应用在适当的语境中,就可以形容父母知道孩子的性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0

首先:

1、知子莫若父:

典故:

春秋时,越国宰相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国判了死刑,决定秋后处决,范蠡闻讯,急忙准备了千两黄金和一封书信,叫小儿子到楚国请他的结拜兄长——楚国宰相帮忙。

大儿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问父亲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让他去。范蠡对他说:"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只须小弟去了才能救活你二弟。"大儿子一听更不服气了:"同样有礼物,有书信,为什么我就办不成?"范蠡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临行嘱咐他无论事情能否办成,礼物千万都不要带回来。

指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2、了如指掌:

典故:

禘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祭奠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活动。周朝的祭祖大典分为三类:第一,天子继位.在太庙举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历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于太庙(高祖以下分祭于本庙)。第三.宗庙四时祭.每年夏举行。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礼的内涵及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礼的人治理天下,像把天下放在这里一样可以掌握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知道禘礼.他回答“不知也,,是不想说的推托之辞。他为什么不想说呢?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经衰微,礼乐崩坏,旧的等级制度被破坏,宗法秩序被弄乱。

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孔子不愿回答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屑于回答那人的提问.或者是鲁国的季氏祭祀违背了周.又或者是他认为鲁国的禘礼不符合他所知的标谁。

了如指掌,读音是iǎo rú zhǐ zhǎng,汉语成语,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出自《论语·八佾》。

最后:

一定要加油,好好学习,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成为让自己骄傲的自己。

第2个回答  2018-04-22
一、形容父母知道孩子性格的词语是——了如指掌、知子莫如父(母)。
因为,孩子是父母看着长大的,所以,孩子的一举一动做父母的基本都知道他想的是什么了,如同心灵感应。
而,知子莫若父同用于知子莫若母。
二、成语典故(了如指掌)
禘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祭奠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活动。周朝的祭祖大典分为三类:第一,天子继位.在太庙举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历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于太庙(高祖以下分祭于本庙)。第三.宗庙四时祭.每年夏举行。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礼的内涵及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礼的人治理天下,像把天下放在这里一样可以掌握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知道禘礼.他回答"不知也,,是不想说的推托之辞。他为什么不想说呢?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经衰微,礼乐崩坏,旧的等级制度被破坏,宗法秩序被弄乱。
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孔子不愿回答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屑于回答那人的提问.或者是鲁国的季氏祭祀违背了周.又或者是他认为鲁国的禘礼不符合他所知的标谁。
第3个回答  2018-06-23

知子莫若父

编辑

知子莫若父

莫:没有。若:像。

词目 知子莫若父

出处 《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用 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 义 词 知女莫若母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1] 

典故

编辑

范蠡的长子到楚国后,急忙拜见了宰相,呈上了礼物和书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国将有天灾为借口,上奏楚王释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灾难。楚王听后便下旨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听说弟弟已经获释,心想:何必白白丢掉这千两黄金,便又回到宰相那里取回千两黄金。楚国宰相非常恼怒,于是又对楚王说:"大王大赦天下,本为消灾,岂料有人说我受了范蠡的贿赂,为了范蠡的儿子才提议大赦。如果放了他民愤难平。"楚王听了,就下令斩了范蠡的儿子,等到人头落地的时候,范蠡小儿子运的棺材正好赶到。

范蠡为何能料事如神呢?原来,他的长子是在贫困时期出生的。从小历尽艰辛,深知钱财得来不易,而小儿子却是他发达后出生的,向来挥金如土,对千两黄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知道大儿子一定办不成这件事。

示例 他的事,最好问他父亲,~嘛!

    参考资料

    1.  知子莫若父  .成语网[引用日期2013-03-16]

    词条标签:

    文学作品 , 成语 , 字词

第4个回答  2018-12-14

最合适的词语是:知子莫若父。

这个词语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越国宰相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国判了死刑,决定秋后处决,范蠡闻讯,急忙准备了千两黄金和一封书信,叫小儿子到楚国请他的结拜兄长——楚国宰相帮忙。

大儿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问父亲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让他去。范蠡对他说:"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只须小弟去了才能救活你二弟。"大儿子一听更不服气了:"同样有礼物,有书信,为什么我就办不成?"范蠡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临行嘱咐他无论事情能否办成,礼物千万都不要带回来。

范蠡的长子到楚国后,急忙拜见了宰相,呈上了礼物和书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国将有天灾为借口,上奏楚王释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灾难。楚王听后便下旨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听说弟弟已经获释,心想:何必白白丢掉这千两黄金,便又回到宰相那里取回千两黄金。楚国宰相非常恼怒,于是又对楚王说:"大王大赦天下,本为消灾,岂料有人说我受了范蠡的贿赂,为了范蠡的儿子才提议大赦。如果放了他民愤难平。"楚王听了,就下令斩了范蠡的儿子,等到人头落地的时候,范蠡小儿子运的棺材正好赶到。

范蠡为何能料事如神呢?原来,他的长子是在贫困时期出生的。从小历尽艰辛,深知钱财得来不易,而小儿子却是他发达后出生的,向来挥金如土,对千两黄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知道大儿子一定办不成这件事。

参考:

希望看完这个故事,能够帮到你,谢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