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填空: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了_____。
简答:这两首是为什么都写到了雁?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着分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得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明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 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时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书表现了某种“情味”,请总结诗句简要分析。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那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者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诗中有三句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唉唉、各位啊。求求你们了、块帮帮我啦。真的很急很急很急呢。
我们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这卷子呢也是今天刚发的,,啧啧啧、好难诶。
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帮帮忙啦。
呜、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填空: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了_____。
  【答案】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亦可)

  简答:这两首是为什么都写到了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回答“传说大雁能传书信,游子每当看到大雁飞过就希望得到亲人的音讯,甚至用大雁象征书信,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也可)

  【分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绝句 吴 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那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极富感染力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妻子(或母亲)正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灯光从竹窗里漏出来。与前几句写景叙事的凄清气氛对照,先前在泥径小道上跋涉的疲劳全然不算什么了,这里表现了温暖、亲切、激动之情。嘇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或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以及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的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或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者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简析】苏轼先写了“雨洗东坡月色清”这样一种纯净澄明的夜景,在这种景色的映衬之下,虽然坡前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但苏轼“自爱铿然曳杖声”。这里蕴含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荦确坡头路”,就不会有“铿然曳杖声”,而对“铿然曳杖声”的喜爱则是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解析】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 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7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参考资料:《诗歌集》

第2个回答  2010-01-27
(*^__^*) 嘻嘻……同病相怜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