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吾非相,乃摄也”的张居正没成为真正的宰相?

如题所述

我国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便步入了帝制时代。虽说此后两千年政治皆秦制,但明朝与此前历朝最大的区别便是废宰相而立内阁。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明朝的内阁制呢?它究竟是变相的宰相制,还是许多明粉所说的“君主立宪”的滥觞?抑或只是大明天子的“顾问”?

1、我们先看内阁制的演变

萌芽于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在废宰相后,直接统领六部,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可是,由于每天需要处理的奏章实在太多,朱元璋不得不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轮值以备顾问,之后改名为殿阁大学士。

咨询道理,商榷政务,评骘经史,而使之援据古今以对。

这便是大学士们最初的作用,除此以外,便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成祖时期形成定制

朱棣即位之后,从翰林院中选择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胡俨七人入宫内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密。此后这一机构成为常设,并开始有“内阁”之称。

但此时的这些阁臣,其大学士之职为兼职,正式职务仍在翰林院,且品秩不超过五品,不置官属。

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率漏下十数刻始退。

所以,内阁大学士虽然品级不高,但由于接近皇帝,其意见对皇帝的决策影响巨大。应当说,这一制度最初与汉武帝时期设置“中朝”,提高尚书台的地位很相似。

只不过,尚书后来成了真正的宰相,而内阁则始终不能统领六部。

内阁制的成熟——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职掌内阁,由于三人本职的品级不断升高(从二品的尚书到一品的少傅、少保等),导致内阁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同时,内阁的“顾问”也逐渐演变为固定的“票拟”,也就是代皇帝阅读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而票拟也就此成为内阁最制度化的职掌所在,同时内阁在皇帝的依赖之下,开始具有“俨然汉唐宰辅”的气象。

班次超越六部

内阁的出现,首先挑战的其实是六部在朝中的地位,尤其是六部之首的吏部。从大明制度本身来说,六部才是真正的最高行政机构。不过至迟到嘉靖一朝,内阁在上朝的班次上已经超过六部,位居百官之首。

同时,内阁中位居第一的“首辅”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并出现了以丞相自居的夏言、严嵩等首辅。

但内阁首辅终究不是宰相,即便出现了“吾非相,乃摄也”的张居正也无法改变,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张居正是如何试图改变大明定制的。

2、张居正的“考成法”

自古至今,世人大都喜欢安于现状,对改革变法视如猛虎,而这也是数千年来改革极难成功的根本原因,无论商鞅、王安石,还是张居正,大都如此。

张居正的改革十分广泛,而在政治上则针对大明长期以来吏治腐败,法令不行的现状,创立了“

考成法

”。

其一,命六部都察院将拟办的公事登记造册,酌事务轻重缓急、路程远近,皆订立期限,之后责令下属机构按时完成,然后逐一注销。

其二,公事册一式三份:一份六部存底,一份送六科备注,一份送内阁查考。

如此以来,以六部和都察院督促地方,以六科监督六部,以内阁监督六科,从而使政务事事责实,赏罚分明,行政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天挺睿明,励精图治,今春朝觐考察,亲奖廉能;顷者吏部奏除,躬临 铨选,其加意于吏治人才如此。顾今天下疆里,尚末悉知,诸司职务,尚未尽熟,虽 欲审别,其道无由。臣等思所以推广德意,发达圣聪者,谨属吏部尚书张瀚,兵部尚 书谭纶,备查两京及在外文武职官,府、部而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及出身资 格。造为御屏一座,中三扇绘天下疆域之图:左六扇,列文官职名;右六扇,列武官 职名;各为浮帖,以便更换。每十日,该部将升迁调改各官,开送内阁,臣等令中书 官写换一遍。

为了达到澄清吏治、淘汰冗员的目的,张居正曾在文华殿万历帝读书的地方特制了十二面大屏风,名曰“全国官员分布图”。张居正将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大行政区,然后把各大区的职官名单都浮贴在屏风上,十天一换,全国职官升迁和汰换一目了然。

3、考成法触动了两大势力的利益

应当说,张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帐,严格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仕途,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官员升迁方式,同时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这对于大明当然是绝好的,但却是许多既得利益者不愿看到的,这一改革不仅触动了天下职官的利益,还挑战了大明皇权。

大明的内阁,虽然后来地位崇高,但其虽有议政之权,却无法统领百官,不能指挥六部;同时内阁的议政之权只在票拟,其票拟是否能够生效,取决于皇帝是否同意,即批红。后来皇帝将批红权给了太监,内阁还需要看太监的颜色行事。

张居正之所以能够专权,除了是帝师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搞定了太监冯保,所以张居正权力之大,是因为他有“摄政”之实,但仍并非宰相。

考成法的实施,使大明形成了内阁——>六科——>六部、都察院——>地方这样的问责式架构,如果这一制度成为定制,那么内阁便成了大明的政治中枢,内阁也就成了真正的宰相。

所以,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不仅仅是澄清吏治这么简单,还在于从事实上复活“宰相制”。

这一点,不要说天下不愿改变现状的官僚队伍不愿意改变,更是大明天子所不能容忍的,也违反了大明的祖制。

所以,张居正一死,其改革除了经济上的“一条鞭法”,全部被废除。此后,大明的阁臣基本上都碌碌无为,内阁又回到了“以备顾问”的地位,直至明亡。

因此,大明的内阁始终只是“准宰相”,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可以算是古代“宰相制”的回光返照,也是最后一缕余辉,从此再无臣子可以抗衡制约皇权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