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示范性特征

如题所述

答: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指教师的学识、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受到学生严格监督的特性。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热情而认真负责地教育自己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的幼儿到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教师言行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幼儿和初入小学的儿童那里,表现为对教师的情感依赖。他们常常把对父母的依恋之情,转化为对教师的爱,不仅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而且教师的话在他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的言行是这一阶段学生言行的最高准则,并且经常是因为老师向他们表示了关怀和喜爱,如亲过自己几次脸,摸过自己几次头,表扬过自己几次、给作业本上画过多少个“√”,作为倾向教师程度的砝码。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学生逐渐从满足交往的情感需要,转变为满足求知欲和人格完善的需要,并以此来建立他们与教师的情感。这时,教师广博的知识、崇高的人格成了他们对教师产生热爱、尊敬之情的重要原因。就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仍然存在这种敬慕老师的心理。不少学生正是受到崇敬的教师的启发、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并奋发进取的。不少有缺点的学生,正是在不断得到教师的积极“注意”下而与昨天告别的。学生的向师性是由自己的不成熟性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决定的。向师性使得学生坚信教师言行的正确性、权威性,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主动模仿教师的言行。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堪为楷模。
(2)教师劳动手段所具有的示范性特征。
知识信息的转换与传递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而这种手段具有显著的示范性特征。

①教师分析教材、演示教材的过程具有示范性
教师分析一篇课文,实际上就是从分析作者当时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入手,把握作者的心境、思想和文章的立意,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的描绘、分析,把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以达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这里,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与行为的模仿,以及精心的板书设计等,都带有很强的示范性。尤其是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从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几何图形辨认,到中学、大学的定理、规则的证明与演算,教师都必须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方案,绘制图表、制作教具,甚至使用电子仪器设备,一步步地推理论证,一步步地操作,一步步地剖析,一步步地演算,一步步地将抽象定理内部的各种程序、联系、规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由具体、形象、可感的认识开始,进而简单明了地掌握抽象的事物、原理、本质。在这里,教师是否注意运用劳动手段的示范性,以及示范性手段运用得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代电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更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锦上添花。
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教学中的各种实验,其过程就是教师亲手演示并指导学生参加实验的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示范性劳动,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形之于言与行的德识才学,展示教育内容的本质,把知识、技能、社会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品行的。学生无所不在,消息无所不通,教师言行上的任何不检点,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仪表教态,言行举止,处处、时时、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