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需要剔头发吗?

我真的已经看透红尘,想出嫁没尼,但头发是我唯一的一点留恋,不知道能不能留?也许你们会说你还是没有看透啊!可是,我觉得看透看不透那是心,与头发无关吧!请告诉能不能留头发?

貌似可以 留发的话 貌似是俗家弟子

剃度,落发就是要破除红尘间的烦恼,以示六根清静。第一个剃度的人是悉达多王子。详见下.
佛教戒律规定,凡年满七岁的儿童或其他年龄的男女,都可出家到寺院修行,受与在家居士相同的三皈五戒。经过一段寺院生活的实践,修行者要求剃度,征得寺中主要执事僧和主持僧的同意,便可举行剃度仪式。由某执事僧或主持僧作剃度师,剃除须发,披上僧衣,成为未受沙弥十戒的“形同沙弥”。按照《剃度沙弥正范》,剃度仪式有导引、启白、请师、开导、请圣、辞谢四恩、忏悔、灌顶、剃发等程序。

导引求度者分别拜见知客师和维那师,请他们导引,去见住持,要求剃度。

启白求度者随诸师见住持,先立门外,由维那师禀明住持,代为启白:某某厌俗之心已决,学道之意愈坚,故今恭诣座前,慈允披剃。

请师住持允诺后,命求度者从右而进,走到住持法座前,合掌、长跪、拈香三瓣,闻磬声顶礼三拜。住持问过“汝有虔诚进道之心否?汝可一心修炼道果否?”之后,求度者随维那师念道:“弟子某今请大德为证盟剃发本师。”如此三请三拜。住持也可以指定其他僧人为证盟剃发本师,即剃度师。

开导住持为求度者开导:“汝今殷勤三请,吾愿为汝作证盟剃度本师,所有言教,汝当谛听,……汝能依教奉行否?”求度者答:“依教奉行。”

请圣住持起座拈香,以香花奉请诸佛、菩萨及剃度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主者、土地龙神、护法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神祗等,来作剃度的证明人和监坛护卫者。

辞谢四恩求度者先以世俗礼向北四拜,又向南四拜,辞谢天地、君王、父母、师长“四恩”,再以出家礼端身合掌,至诚作观,闻磬声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九拜,顶礼住持三拜,合掌长跪。

忏悔求度者长跪合掌,念忏悔偈:“……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唯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灌顶剃发这是剃度仪式中最庄重、最实质性,也是最后的程序。住持手携净瓶离座,走到合掌长跪的求度者面前,先用手指浇净瓶中的甘露水,洒在求度者的头顶上,连续三次,使其心地清凉,烦恼不侵。灌顶仪式结束后,一侍者接过住持的净瓶,另一侍者取来座上的戒刀。住持接刀在手,对求度者说:“今以戒刀,断汝之发,令汝尘情永灭,梵行增长。此乃旷劫多生之善因,非今朝偶尔之侥幸。汝当愈加深信,生大欢喜。”说罢举刀剃发,边剃边诵偈:“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当念完偈语,头发刚剩下顶髻部分还没有剃,住持停下刀,严肃地对求度者说:“吾已为汝削除头发,唯有顶髻,汝当谛审,决定不能忘身进道、忍苦修行者,少发犹存,仍同俗侣。放汝归家,未为晚也。故吾今于大众之前问汝,汝今决志出家后,无悔退否?”求度者回答:“决志出家,后无悔退。”如此三问三答后,住持重新举起戒刀,将剩下的顶髻剃去,使得度者“爱缠永绝,福慧日增”。剃毕,得度者抖尽残发,整理衣服,归于本处,长跪合掌,乞求剃度师赐以法号和法名。赐毕,闻磬声,得度者向剃度师至诚顶礼三拜,起立一旁。住持下座礼拜,维那僧领僧众一起唱“回向偈”:“剃度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僧人落发,起源于佛陀时代。据佛传说,悉达多王子逾墙出走以后,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并发誓说:“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烦恼习是修持中基本断除烦恼后残留的习气,烦恼障则指扰乱身心,不能专心修道的种种障碍。悉达多的断发言誓,为后世佛教徒所效法。从形式上讲,这是出家人区别于外道和其他俗人的特征;从实质上讲,它体现了出家人断除烦恼的坚定决心。

按佛门规定,剃度招徒是子孙寺庙的事,十方丛林的住持、班首、执事和普通僧众,都不得招收徒弟。十方丛林清规明文规定:住持方丈并法眷人等,不得招徒削发,如违逐出。私收徒众,不许共住。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派系,妨碍僧团的和合。在现代的丛林,上述规定没有严格执行,有的十方丛林也招收徒众,其条件有:一般要求为年满十八周岁的未婚青年;本人申请,家庭同意,身体健康,六根具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对于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须一名佛教徒作为介绍人。

发愿出家的男女青年,要在寺庙见习一年以上时间,因缘成熟后,才由住持或住持委派其他僧人为其剃度。剃度的仪式也不如过去繁冗。而且,剃除须发是由理发师一次完成。剃度师只是拿起剃刀,一边念剃发法语,一边象征性地剃一下。

子孙寺庙的沙弥、沙弥尼到了受戒的年龄,逢丛林传戒的机会,剃度师则为弟子准备好受戒用的衣、具、袍和必需的盘缠及衣单费,让弟子们到十方丛林受具足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5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出家人都是光头的,头上有戒疤,这是因为出家要现出家相,所以在出家之前就要剃光头发。但是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佛像都是有头发的,那么为什么出家人就要剃光头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有2500年之久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流传广泛,对我国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甚至佛教的传播比本土的道教还要广泛。佛教虽然起源于古印度,但是在来到我国“中国化”之后,在中国发扬光大。

那么为什么佛祖头上有头发而出家人都要剃光头呢?这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菩萨头顶头发,是智慧的表现,僧众没有头发,是代表愿意发愿脱离三界,不入生死轮回。而佛菩萨的头发,表示不住涅槃,仍入生死大海救拔苦难众生。这两种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出发点也不同。相信很多出家人出家的目的是为超脱自己,而佛陀是为度化众生。当然不能说僧人这种渡己之心就不好,所谓渡人先渡己,这也是修行的一个过程。

第二种说法是佛菩萨头顶不是头发,是肉髻。是肉,不是发。有这样一段话,这种肉髻也叫做顶髻,所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谓之顶髻。是为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生。

关于这肉髻还有一个故事:相传佛陀在2500年前,是一位太子,在他19岁的时候受高人指点,乃至于有大事因由,决定削发为僧,以志救拔世人之决心,后入雪山修行,雪山之中有一种剧毒的蚊子,专门叮咬没有毛发的皮肤,被叮咬之处会留下一个大包,时间久了便如此了,这也是佛陀修行之路的种种业障所现。

而对于佛弟子而言,说这些也只是为了揣测佛陀成道的意境,不论是何种愿意,佛陀现此相,我等皆应称叹。其一是佛陀不同于一般僧众,僧众想得是脱离苦海,斩尽万千烦恼丝,而佛陀是入世度众,所以意境不一样,自然显相也不一样。其二是佛陀既然修成果位,自然也要经历种种磨难,了却种种业障,这种愿力,也与我们普通人不同。

那么出家人为什么就要光头呢,在佛家而言这种方式叫做剃度,剃度之后会受戒。其一,按照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无尽的烦恼和张扬的生活习气,剃掉了头发就是去除了烦恼,以及立志的决心。其二,是为了舍弃我是一个高贵的人的这种傲慢习气,佛教修行讲究放下,首先就要放下自己高傲的姿态。其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游戏关系,在我国有这样一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既是出家之人,就应该与在家之人不同,舍掉这些牵挂,遁入空门,从此父母也就成了“施主”。其四,是我国古代都喜欢留长头发,出家人讲究一切从简,这样不用每天整理头发,也是省去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

演变至今日,剃度成为了踏入佛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剃头发表示接受了佛家的戒律,愿意为佛家弟子。剃度之后要受沙弥戒,通常为十戒,就可以称之为沙弥了。在这之后,还有比丘戒,菩萨戒,十重戒,48轻戒等。当然有些戒律是自愿受戒的。

我们知道很多僧人的头顶是有戒疤的,其实这种形式仅存于我国的佛教。在佛教的戒律当中,本没有这一条规定。事情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一位志德和尚,他主张所有的受戒出家之人都要用香灼烧头顶及手指,以显出家之决心,这是我国佛教受戒疤的开始,并传承下来,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能从现实当中以及一些古装剧当中看到和尚头顶有戒疤的场景。

以上是参考资料之后,个人的一些见解,如果有不是之处还请各位见谅,欢迎指点批评。佛家讲佛、法、僧,僧人立志出家不易,佛陀更不可思议。只是现在有些出家人修行的决心确实不如以前,在意的东西多了,当然我们不能批评别人,批评别人并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做好自己。即便是在家之人,不论信佛信道,亦或什么都不信,都要善自护念,保持正知正念。

其实每个人的心智都是忽明忽暗,能够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欢迎各位关注我,我会发一些宗教新闻,感谢各位观看点赞,随喜赞叹
第2个回答  2018-02-12
既入佛门,便依佛法。佛教里称头发为三千烦恼丝,僧尼落发除了以清净相示人外,还代表了要通过学佛来断除烦恼的决心。你要去庵里出家为尼,只能照老规矩落发了。

可话说回来了,既然你已经看破了红尘,又何苦执着于出家,何必拘泥一头发丝呢。你也说了只在于心而已,那就随心而去好了。古人讲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又说闭门即是深山,维护自己心中那片净土,在哪修炼都皆可
第3个回答  2009-08-04
可以留的,只要你心中念佛就行拉,不比古代
第4个回答  2009-08-04
电视上有放过的 好像有带发修行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